賈寶玉,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男主角,有著比較高的地位,。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詳細介紹。
世之愛《紅樓夢》者甚眾,理由各有不同,有人愛曹公對金陵十二釵的人物塑造,有人愛紅樓中之詩詞歌賦,亦有人愛書中蘊含的世俗經驗道理……
但對筆者而言,則崇拜《紅樓夢》鬼斧神工的筆法,尤其是其“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的細節(jié)埋伏,非用心之讀者,難窺其妙處,故有前人云:《紅樓夢》字字珠璣,全書無一字是多余的,縱觀中國小說史,莫有能勝紅樓者。
筆者試舉《紅樓夢》中一例,以供諸君賞析。且看《紅樓夢》第16回“賈元春才選鳳藻宮,秦鯨卿夭逝黃泉路”,彼時元春得皇帝寵幸,被封為賢德妃,寧榮兩府皆闔府慶祝,期間曹公這般記錄賈寶玉的反應:
秦鐘本自怯弱,又值帶病未愈受了笞打,今見老父氣死,此時悔痛無及,更又添了許多癥候。因此寶玉心中悵然如有所失,雖聞得元春晉封之事,亦未解得愁悶。賈母等如何謝恩,如何回家,親朋如何來慶賀,寧、榮兩處近日如何熱鬧,眾人如何得意,獨他一個皆視有如無,毫不曾介意。因此眾人嘲他越發(fā)呆了?!?6回
曹公此處形容賈寶玉的反應是“悵然如有所失”,細細思之,情感傾向太深,貌似不太符合語境。相反的是,倒是高鶚其后續(xù)寫,對《紅樓夢》此處進行了修正,將賈寶玉的反應改成了“因此寶玉心中悵悵不樂”。
若立足表面語境,無疑高鶚的修改更加貼切,針對秦鐘臥病在床之事,賈寶玉“悵悵不樂”才符合這個情境,若是以曹公原筆“寶玉心中如有所失”,則感情程度太過濃烈,明明并沒有發(fā)生什么事,寶玉失何?又有何失?
這處筆法太過細致,以致很多讀者、論者都草草看過,未能深究,筆者近讀尚友萍之文《“悵然如有所失”解》(載《紅樓夢學刊》一九八七年第三輯),讀完頗有撥開云霧見青天之感,“悵然如有所失”六字,乃是曹公秉承“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之筆法,有意埋下的伏筆。
從表面看來,賈寶玉“悵然如有所失”,貌似僅僅是針對秦鐘的生病,故而顯得感情色彩太過濃烈,不符合語境,實際上,在第16回發(fā)生了一件真真正正的大事,足以對賈寶玉的心情造成巨大沖擊——那就是,元春被封賢德妃!
元春被封為賢德妃,闔府上下皆彈冠相慶,分明是天大的好事,為何會引起賈寶玉的心情低落呢?因為賈寶玉不是一般人,用《紅樓夢》中的原話說:賈寶玉喜聚不喜散,林黛玉喜散不喜聚。
林黛玉不喜聚,是因為她的人生經歷導致,弟弟、父母早早去世,自己寄人籬下,正因為她曾經享受過父母親情的滋養(yǎng),所以親人的去世給她帶來的痛苦格外劇烈,故而書中記: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個道理,她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傷感,所以不如到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到是不開的好?!惫蚀?,人以為喜時,她反以為悲。——第31回
賈寶玉恰恰相反,他沒有林黛玉那樣的痛苦思想經歷,只希望能跟眾姊妹們永遠在一起,也正是因為如此,他聽聞親姐姐元春被封為賢德妃后,他“悵然如有所失”,為何?因為賈寶玉明白,自己和姐姐元春,這輩子恐怕再也見不了面了,這里就涉及到封建時代的宮廷選秀制度。
譬如第19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煙”,襲人假借家人要贖自己出去,實則意欲規(guī)勸賈寶玉,期間兩人有這么一段對話:
襲人道:“從來沒這個道理!便是朝廷宮里,也有個定例,或幾年一選,幾年一入,也沒有個長遠留下人的理,別說你了。”寶玉想一想,果然有理。——第19回
從襲人和賈寶玉的談話,我們可以得知,一般進入宮廷之后,到了年齡還是有機會出宮的,元春當初進宮時,并不是作為妃子,而是女史,這一點從第2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可知:
自興道:“便是賈府中,現(xiàn)有三個亦不錯。政老爹之長女,名元春,現(xiàn)因賢孝才德,選入宮中作女史去了?!薄?回
也就是說,如果元春一直做女史,等到了年紀,是有可能出宮回歸賈府,享受天倫之樂的,這一點《“悵然如有所失”解》中便有詳盡的背景介紹:
清朝昭梿的《嘯亭雜錄》卷二“前朝宮女四萬”條云:“本朝定例,不揀擇天下女子。惟八旗秀女,三年一選,擇幽閑貞靜者入后宮,及配近支宗室,余聽其父母為擇配,后宮使令,皆內務府包衣女,亦于二十五歲放出。從無久居禁內者?!?/p>
可眼下元春被封為“賢德妃”,她終究成了皇家的人,此生除了偶爾的省親,恐怕這輩子難能回賈府幾次了,這也就解釋了第18回“元妃省親”時,為何會哭得那般傷心,稱宮廷是“送我去那見不得人的去處”。
故而元春被封賢德妃,寧榮兩府爭相慶賀之時,只有賈寶玉看到了背后的蒼涼——也只有“喜聚不喜散”的賈寶玉,才能洞察姐姐元春內心的苦楚。
曹公記賈寶玉“悵然如有所失”,并非是無病呻吟,而是有此層深意蘊含其中,絕非是“感情過于濃烈”,僅僅為秦鐘之生病,此乃《紅樓夢》欺人處,亦是作者曹雪芹的高明處。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