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應(yīng)該說是一個比較為人熟知的典故。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解答。
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次外交,弱的一方通常只能忍氣吞聲的受辱。唐雎曾以犧牲生命的方式,捍衛(wèi)自己國家的尊嚴(yán)。他說:“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币赃@樣的氣勢嚇到秦王。
這時大家肯定還會想到另一個經(jīng)典的外交《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了保住自己國家的瑰寶,只身前往敵國,最后不但保住了和氏璧,還沒讓趙國受辱。但這真的是一次成功的外交嗎?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完璧歸趙》的故事。
在公元前281年,此時趙國的君主是趙惠文王趙何。趙王從楚國得到了和氏璧,他將和氏璧視如珍寶。但不知為何被秦王(此時的秦國君主是秦昭襄王嬴稷)得去了消息,便派人帶了一封信給趙王,寫到: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玉。
趙王因此十分的頭疼,大家都知道秦王十分的狡猾。所以趙王害怕,秦王就算得到了玉也不會割地給他,但如果不給又害怕兩國交惡,秦王帶兵攻打。便與大臣們商量,可是沒有一個人可以拿出主意。
在別人的推薦之下,趙王召見了藺相如,藺相如聽后便決定主動帶著和氏璧去秦國,與秦王交涉。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說到:“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庇谑勤w王便應(yīng)允了這件事,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還有使者前去秦國。
到了秦國之后。秦王甚至沒有在宮殿內(nèi)接見他們,只是在章臺宮。但藺相如仍然將壁獻(xiàn)給秦王觀看,秦王和秦國周圍的大臣,看到和氏璧之后,無不稱贊,但沒有一個人提到信中所說的要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池。
藺相如便以和氏璧有瑕疵的理由,讓和氏璧重新回到自己的手中,突然生氣起來,邊作勢要將和氏璧打碎,邊說到:“秦王不講信用,也沒有做到大國該有的禮數(shù),要求秦王也要像趙王那樣齋戒五天。并且要在大殿內(nèi)接見他們?!?/p>
秦王看藺相如要把和氏璧打碎,也急了起來,馬上讓人拿地圖割地,然后許諾自己會齋戒五天。
藺相如趁著這個時間,讓使者帶著和氏璧偷偷回到了趙國。五天過后,藺相如來到大殿內(nèi),對秦王說到:“和氏璧對我們國家來說十分貴重,我實在害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于是便讓人帶著壁回去了。如果大王真的想要和氏璧,便先把城池割給趙國,在派使者前去趙國取壁,秦國如此強(qiáng)大,趙國怎么可能敢欺騙呢?至于我欺騙了大王,愿意受湯鑊之刑。”
秦王聽后,覺得現(xiàn)在殺了藺相如也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影響兩國之間的友情,于是便放藺相如回去了,本以為這件事就這樣結(jié)束了。
但在《史記》中有這樣一句話:“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這件事,就變得耐人尋味了起來。試想一下,秦王十分想要得到和氏璧,經(jīng)歷了如此的大動干戈,又是齋戒,又是祭拜的,到最后,不僅沒有得到和氏璧。反而還受了趙國一個小小官臣的侮辱,他怎么可能會善罷甘休,而且最開始就提到了,秦王十分的狡猾。到最后,他只是和周圍的大臣相視而笑?
這說明秦王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彼胍母揪筒皇勤w國的和氏璧,而是探探趙國的兵力。
表面上是藺相如帶著和氏璧成功地回到了趙國,但其實藺相如的舉動,已經(jīng)說明了,趙國已經(jīng)不像從前那般強(qiáng)大,不敢跟現(xiàn)在的秦國開戰(zhàn),只能忍氣吞聲。所以秦王才沒有殺掉藺相如,而是開心地放他回去,因為他已經(jīng)得到自己想要的了。
秦國在第二年,便對趙國發(fā)動了戰(zhàn)爭,一舉剿滅了趙國勢力。這一切都是秦王的計謀,趙王還是太年輕了。
秦國也曾用同樣的招數(shù),去試探了齊國的兵力。他派使者帶著一副玉連環(huán)到齊國,希望齊王可以幫他解開,當(dāng)時齊國的國君是田建,他本身沒什么能力,但她的母親君王后卻是一個十分厲害的人。
在齊王費盡心思都沒辦法打開的時候,君王后當(dāng)著使者的面,將玉連環(huán)打碎了。使者覺得這樣的做法十分不妥,但她卻對使者說到:“秦王給我們出的難題,我們解決了,難道不該感謝我們嗎?”
使者將消息帶回秦國后,秦王便知道齊國暫時并不好惹,于是沒有發(fā)動進(jìn)攻。
這就是國君的帝王權(quán)術(shù),每件事每句話都有他背后的計謀,并不像表面那么簡單。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