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蜀相》中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將意味皇帝尋求賢臣的心態(tài)形象的描寫出來,其實,真正想要坐穩(wěn)皇位是不容易的,而杜甫這句詩就是其中一個關鍵,要有賢士一個國家才能夠繁榮穩(wěn)定。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但除此之外,還要懂得籠絡民心,只有讓人們死心塌地的跟著你,國家才能夠做到長治久安。反過來也就說明了一個政權如果得不到民心終將滅亡,比如秦國,本來是一個強大且有好軍師的帝國,但是因為得不到民心最終只有在起義軍的反抗之下滅亡。
秦朝由秦始皇歷時十余年才建成了,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剛剛建成的秦國完全就是強盛無比,因為其他的國家的都是手下敗將,沒有誰敢說一句不,但你在短短十余年后,秦國卻迅速滅亡了,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根本隱患:秦國的統(tǒng)治不穩(wěn)固、暗流涌動
自從周朝分封以來,國家只是名義上屬于周天子,但已分裂五百余年了。
1、秦朝短期內(nèi)很難獲得認同。諸侯們歷經(jīng)百年統(tǒng)治導致百姓只知諸侯王,卻不知周天子,那個時候人們沒有統(tǒng)一的國家觀念,并且各個諸侯國間壁壘分明又有極深的仇恨。
所以,當時的社會還是認可魏、齊、楚、趙的社會關系,對于新的秦國,他們沒有一點認同感,而且還認為秦國是敵人,這就是為什么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常常有大量的叛亂和刺殺。
2、各地思想文化差異大。統(tǒng)一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首先要做的就是搞好思想文化融合統(tǒng)一,但是因為長期的分裂,諸侯國都是不同的思想文化。比如“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是秦法家文化,齊魯尊崇儒家。所以文化差異那么大,每種思想又不相同,因此也就形成了排外性。
秦始皇雖然完成了文字、車軌的統(tǒng)一,可在思想文化上,是達不到短期內(nèi)的統(tǒng)一。最初秦朝嘗試包容和接納六國的不同文化,但還是失敗了。
后來同意李斯“焚詩書”的建議后就有了著名的焚書坑儒,但這對文化卻是致命的打擊。后來到了漢武帝時才真正實現(xiàn)思想文化的同意,這樣也就是為什么到今天中國人都推崇儒家,可見文化的影響是多么深遠。
3、六國后裔多有復國之念。滅六國后,秦國還在對其他六國的貴族后裔進行屠戮,因為數(shù)量龐大的六國后裔對秦國造成了威脅。秦建立后,叛亂與刺殺事件背后肯定有六國后裔的操作,比如韓國的張良。
其實,秦末動亂就能看出最初造反的陳勝吳廣就是六國人,而劉邦仍然是六國后裔,而這些矛盾是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消弭的。
4、統(tǒng)一速度太快造成的不穩(wěn)定性。秦國用十年統(tǒng)一六國,所以就讓秦國的急速膨脹帶來了隱患,要想治理新生的龐大帝國是非常不容易的。
推翻分封制后,秦始皇必須推行行之有效的制度,但這要時間的檢驗,可是秦國膨脹的速度很快,而秦始皇又沒有足夠的時間試錯,所以,他只能照搬法家治國理念。而“商鞅變法”雖然適合新朝,卻不適合逐步強大的秦國,但制度的老舊就造成秦國統(tǒng)治根基的不穩(wěn)。
5、秦國商鞅變法后的制度,太富侵略性??梢哉f秦國是崛起于商鞅變法的,而且商鞅變法后的制度又非常具有實用性。
但有一點卻被忽視了,以軍功為晉升渠道讓秦國的侵略性越來越強,導致秦國很難停止侵略和進攻擴張,可實際上,飽經(jīng)戰(zhàn)亂后的國家是需要修生養(yǎng)息的,戰(zhàn)爭只會加劇動蕩。
所以在秦始皇統(tǒng)治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都只看到了穩(wěn)定繁榮的一面,反而忽略了暗流涌動的危險,種種隱患讓秦國很快又滅亡了。但是,如果秦始皇有足夠的時間,其實也能解決好一部分問題,但他在位僅十一年后就撒手人寰了,因此就有了很多遺留問題,這讓下一代君王也沒有辦法解決,于是堆積成大問題。
結(jié)語
而且秦始皇又是一個信仰武力的人,沒有到百姓中間去問問人民的需求。嚴厲的賦稅讓人們出不上飯,這也就是為什么會有大量的起義,當年秦國為了修長城就耗費了那么多錢財與人力,早已讓人們苦不堪言,所以他的滅亡是必然的。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