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春秋時(shí)期老子(李耳)的哲學(xué)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那么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就為大家?guī)砝献拥摹兜赖陆?jīng)》第三十六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將欲歙之①,必固張之②;將欲弱之,必固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③,必固與之④。是謂微明⑤,柔弱勝剛強(qiáng)。魚不可脫于淵⑥,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kuò)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qiáng)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zhàn)勝剛強(qiáng)。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注釋]
1、歙:斂,合。
2、固:暫且。
3、?。阂槐咀鳌皧Z”。
4、與:給,同“予”字。
5、微明:微妙的先兆。
6、脫:離開、脫離。
7、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國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給人看,向人炫耀。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jīng)注》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將欲除強(qiáng)梁,去暴亂,當(dāng)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為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眾所歙也。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己反危。
柔弱勝剛強(qiáng)。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形以理物。器不可睹,而物各得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脫於淵,則必見失矣。利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未嘗與之而遽奪,則勢(shì)有所不極,理有所不足。勢(shì)不極則取之難,理不足則物不服,然此幾於用智也,與管仲、孫武何異?聖人之與世俗,其跡固有相似者也。聖人乘理,而世俗用智,乘理如醫(yī)藥巧於應(yīng)病,用智如商賈巧於射利。
柔勝剛,弱勝強(qiáng)。
聖人知?jiǎng)倧?qiáng)之不足恃,故以柔弱自處。天下之剛強(qiáng),方相傾相軋,而吾獨(dú)柔弱以待之,及其大者傷,小者死,而吾以不校坐待其斃,此所謂勝也。雖然,聖人豈有意為此以勝物哉,知?jiǎng)葜匀欢悠渥匀欢?/p>
魚不可以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之為物,非有爪牙之利足以勝物也,然方其託於深淵,雖強(qiáng)有力者,莫能執(zhí)之。及其脫淵而陸,則蠢然一物耳,何能為哉?聖人居於柔弱,而剛強(qiáng)者莫能傷,非徒莫能傷也,又將以前制其後#3,此不亦天下之利器也哉?魚惟脫於淵,然後人得制之。聖人惟處於柔弱而不厭,故終能服天下,此豈與衆(zhòng)人共之者哉?
發(fā)表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