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建立于公元前三十七年,是古代中國的東北地區(qū)以及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作為東北疆域的封建政權,高句麗的民族人文結構組成基本是和扶余人,以及遷徙過來的漢族人,幾百年之后又吸收進來的部分人和古朝鮮的一群遺民、三韓人等。
魏晉南北朝以后,由于中原地區(qū)長期持續(xù)的戰(zhàn)亂,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的遷徙給高句麗帶來了勞動力和中原文化和先進的技術,這段時期高句麗更加發(fā)展。之后的幾百年間,高句麗基本上一直與中原保持友好關系,高句麗的王室向中原各王朝俯首稱臣。
從漢代到唐朝,高句麗的宗教信仰一直貫徹左右,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高句麗人的宗教信仰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類別——原始宗教、佛教、道教。關于高句麗的原始宗教,它其實是由高句麗本土民族信仰和崇拜作為根基演變而來的,它的原始社會經過經驗積累和風俗習慣等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集合體除了本土的原始宗教信仰,還有外來傳入的佛教、道教等,它們一起構成了高句麗的宗教系統(tǒng),影響著高句麗人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
宗教與政權:高句麗宗教演變的政治與文化理念
1.原始宗教的儒道化
高句麗一直保持著朝鮮遺民的祭祀、日神、汗神等崇拜。到了后來,隨之與邊疆東胡族、漢族等往來和外族人口遷徙等帶來的新宗教和文化思想的影響,高句麗的原始宗教信仰開始漸漸走向儒教化、道教化、佛化的新的道路。
高句麗與漢族的交往頻繁,其中,影響力最大的中原文化便是儒教禮儀。儒教的思想追求圣德仁愛,它更加注重人倫道德,通過儒家經典來講授君王人臣的關系、天人合一等理念。這些儒家理念被王權貴族這些高層階級利用,將這些禮教規(guī)定和精神法則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
以其“天佑之民,作之君,作之師”的儒法觀念來得民心,從政治禮儀行為和心理上達到提高和鞏固王權的目的。
南北朝之后,高句麗與中原的交流更加頻繁,政權間的朝貢貿易和朝拜進獻等行為越來越多,高句麗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不斷吸收和學習儒家文化,對儒法系統(tǒng)禮制精神的追求和順應。他們向中原的君王稱臣,從天神祭祀退之次要的日神崇拜,以此規(guī)避與中原儒禮規(guī)范的沖突,又能讓政治禮法思想教化百姓,使王權神圣化。
漢魏時期的戰(zhàn)亂軍隊和民族使節(jié)、貿易商人以及由于社會動蕩導致的民族遷徙使道教得以傳播。中原漢族人口遷徙至東北邊疆高句麗等地躲避戰(zhàn)亂,促進了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交流融合。唐朝時期,中原統(tǒng)治者信奉道教,將老子神化,高句麗與中原的頻繁朝貢使之加強了遼東地區(qū)與內陸南北之間的聯(lián)系。人口的流動帶動了兩族文化的交流和道教的傳播。
道教以方術和哲學自然融為一體,它更貼近于庶民階層,從民間信仰演化而來,它守衛(wèi)民間以及民眾的現(xiàn)實利益,深受百姓的喜愛,有雄厚的群眾基礎。隨著道教傳入高句麗,神仙道的教義和咒術老莊思想開始向各個階層滲透,漸漸與原始宗教和儒佛之間融合轉化,因為其適應封建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得到社會階級的支持,然后日益成熟。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