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舉人徐經(jīng)與唐寅曾掀起過一場驚天大案。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前因
1.唐寅中解元:1498年,唐寅考中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一(解元),之后入京參加會試。
2.徐經(jīng)中舉:1495年,徐經(jīng)在鄉(xiāng)試中考中舉人。
后果
程敏政之死:1499年,程敏政涉徐經(jīng)、唐寅科場案被誣下獄。出獄后,因為心情憤恨發(fā)癰病而死。
詳細過程
第一、華昶指控程敏政泄題給舉人徐經(jīng)、唐寅
公元1499年,戶科給事中華昶(chǎng)上疏彈劾會試主考官程敏政,指控其泄題給舉人徐經(jīng)、唐寅,掀起了一場驚天大案。
收到華昶等人的上疏后,明孝宗安排主管科考的禮部官員徹查此事。由于當時還沒發(fā)榜,不能從中榜的結果來推斷徐經(jīng)、唐寅是否作弊。所以,禮部研究決定,建議皇帝命會試的主考官李東陽和同考官(協(xié)同主考閱卷的官員)們,重新翻閱程敏政閱過的試卷,看程敏政是否在閱卷過程中有徇私舞弊的行為。
李東陽等人復查完試卷之后向皇帝報告,說300多個中榜者中并沒有徐經(jīng)和唐寅,試卷審閱也沒有問題。禮部也復查了整個考試流程,并沒有發(fā)現(xiàn)錯誤,但無法判斷事先有沒有泄題,建議出題的主考官自己說明情況。出題的主考官就是被告程敏政,他不僅是翰林學士、禮部右侍郎(副部長),還做過明孝宗的老師,地位顯赫。
明孝宗不可能隨便把老師程敏政下獄,于是命錦衣衛(wèi)把華昶、徐經(jīng)、唐寅送鎮(zhèn)撫司關押查辦,要求鎮(zhèn)撫司審問明白。
徐經(jīng)是徐霞客的高祖,科場舞弊案使徐經(jīng)心灰意冷,他的后人也大都如此,徐霞客將精力用在了旅行上,成為了著名的地理學家
鎮(zhèn)撫司審案,手段兇殘多樣,一上刑,徐經(jīng)、唐寅就什么都招了,連沒做過的事也都應承了下來。不過,由于他們二人和程敏政都是被單獨審問,所以三人的供詞出現(xiàn)了不同,鎮(zhèn)撫司只好讓皇帝來親自定奪。
華昶因上疏而被鎮(zhèn)撫司關進了詔獄,以工科給事中林廷玉為代表的言官們紛紛上書為華昶鳴不平。林廷玉還指出了程敏政的可疑之處,因為他也是這次會試的同考官,所以有一定的說服力。言官們也紛紛上疏要求釋放華昶,逮捕程敏政。
鎮(zhèn)撫司沒審出明確結果,明孝宗迫于壓力,只好將這個案子交由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會審。在三法司會審時,出于當庭對質(zhì)的需要,明孝宗不得不同意將程敏政下獄,并出庭和徐經(jīng)等人對證。
第二、質(zhì)控案審判結果是舞弊查無實據(jù)
程敏政的出庭對質(zhì)使案件審理變得容易起來,三法司很快就審出了結果。審判結果是舞弊查無實據(jù),但徐經(jīng)進京時送過程敏政見面禮,唐寅也用一個金幣向程敏政乞要過文章,有勾連的嫌疑,華昶也有察事不明之罪。
三法司本想處重罰,但明孝宗覺得事情沒那么嚴重,就從輕發(fā)落。將唐寅、徐經(jīng)貶為小吏,不得為官,程敏政罷官回家,華昶降職。一場科場大案落下帷幕,以“各打五十大板”結案。
這得從唐寅和徐經(jīng)二人中舉說起。徐經(jīng)是1495年的舉子,唐寅是1498年的舉子。不同的是唐寅中舉時排第一,是解元,而且唐寅原本就才華橫溢,性格張狂。兩人都好結交名士,所以參加會試前就已相識,并相約一起參加會試。
第三、指控案徹底改變了涉案四人的命運
1499年,兩人去京城參加會試。徐經(jīng)帶了好幾個書童陪伴,所以很招人矚目。當時程敏政以擅寫文章著稱,而且在朝中也頗具地位,兩人一同前往拜訪。
程敏政很欣賞這兩位頗具才學的后生。徐經(jīng)交錢拜師,唐寅也交了一個金幣請求程敏政為自己的伯樂學政梁儲(梁儲曾點唐寅為解元)賜文。程敏政在講學時可能把后來會試的考題講漏了,而且徐經(jīng)和唐寅把程敏政講到的問題都作成了文章在舉子中間傳閱,所以導致很多舉子知道會試題目的出處。
舉子們看到熟悉的題目后歡呼雀躍,這就很讓人懷疑題目被泄露了,于是就有了華昶的上疏。可以說,這場驚天大案實際上只是源于程敏政的一時疏忽,以及徐經(jīng)、唐寅的放肆宣傳。也可以說是一場誤會,但這個誤會卻徹底改變了涉案四人的命運。
程敏政出獄不久后就因為憤恨發(fā)癰病而死,徐經(jīng)沒能進入官場便英年早逝,唐寅則從此對官場心灰意冷而放浪形骸,華昶被貶外地后反而成為了造福一方的父母官。
04結論
科場舞弊案是明朝政治的一個縮影,也是明朝科舉制度的一個縮影。在這個案件中暴露出了明朝科舉制度的弊端,那就是門生政治。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