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是千古名篇,與李密的《陳情表》并列,古人稱之為“讀出師表不哭者其人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其人不孝”,這兩篇文章也是現(xiàn)在教科書上重要的課文,相信很多朋友在學(xué)生時代都曾下苦功背過,在考卷上也經(jīng)常有默寫其中的經(jīng)典句子,類似于“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等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往下看。
我在高中時代讀《出師表》的時候,很為諸葛丞相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打動,當(dāng)然也為他對劉禪的那種淳淳教誨所感動,學(xué)到了很多關(guān)于怎么做皇帝的知識,主要就是不妄自菲薄、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做到對所有人都公平一致、親近賢良遠離小人等等。
不過這并不能打消我的一個困惑,那就是丞相在表中說自己躬耕南陽的時候,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我很長時間里對這句話都是心存懷疑的,怎么可能讓一個擁有如此杰出才華的男人,在那亂世之中不去綻放自己的光彩,而是心甘情愿地窩在隆中,不去建立自己的功業(yè)呢?
后來我細細研讀了《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總算是找到了答案。諸葛亮是西漢時期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后人,諸葛豐這個人在漢元帝時就成為了二千石的司隸校尉,漢朝時候有很多的豪門大族,基本上最開始都是由一個二千石官員發(fā)跡的,只要此后的二千石官員越來越多,那么這個豪門家族的影響力就越大,而諸葛豐就正是瑯琊諸葛的先祖。
不過諸葛豐這個人脾氣不怎么好,為了打擊奸臣,他得罪了大批官員,后來連皇帝都給得罪了,被削職為民,此后諸葛家族雖然一直有當(dāng)官的人,但卻一直沒有出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等到諸葛亮出生的時候,瑯琊諸葛家確實也還算得上是一個豪門,但卻只是一個“小豪門”,遠遠不能與袁紹那樣的家世相比。
尤其是在初平元年(190年),9歲的諸葛亮失去了父親,由于3歲時就已失去母親,于是他成為了完全的孤兒,只能與弟弟一起投奔叔父諸葛玄。諸葛玄去荊州投奔劉表,也帶著他們一起,本來在瑯琊的諸葛亮這才去了荊州。
到197年,諸葛玄也因病去世,16歲的諸葛亮就這樣在荊州的隆中隱居了下來,過上了現(xiàn)代很多人都極其羨慕的田園牧歌生活。當(dāng)然,我們知道,在本身有錢有地位的情況下,田園牧歌的生活是非常詩意且為人羨慕的,但當(dāng)時的諸葛亮顯然不符合這兩個條件,所以他的生活雖然詩意但也經(jīng)常遭到鄉(xiāng)親的嘲諷。
《魏略》上記載,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其實不僅僅是在家種地,在建安初年還干了很多的事情,與三位好友前往各處游學(xué)。對于游學(xué)這個活動,想必大家不會陌生,畢竟現(xiàn)代有個湖南人年輕時就很喜歡這項活動,而那三個好友則分別是徐庶(字元直)、孟建(字公威)、石韜(字廣元)。
這四個年輕人在種地之余,就喜歡到處體察民情,收集一些關(guān)于百姓現(xiàn)狀、官員能人動態(tài)的消息,同時也探討一下學(xué)問,讓自己的學(xué)問更加精進。在談?wù)搶W(xué)問的時候,其他三個人都是從細節(jié)處著手,總想讓自己把細節(jié)揣摩了再揣摩(務(wù)于精熟),只有諸葛亮不僅將細節(jié)探討得很仔細,而且還能夠從整體的大格局上去看待問題(獨觀大略)。
當(dāng)然,我們知道年輕人聚在一起,肯定會彼此探討各自未來的生活,在事業(yè)上取得怎樣的成就,在家庭上選擇怎樣的伴侶等等。有次四個人在討論未來的時候,諸葛亮就從容自然地表示:“兄弟們,以我來看,你們?nèi)齻€以后步入仕途,都可以成為刺史郡守那樣的省部級官員!”
對這個回答,其他三個人也沒什么不滿意的,不過就很好奇諸葛亮對自己的看法,于是連忙問他:“那你覺得你能夠到什么地步呢?”諸葛亮的回復(fù)非常微妙,他看著三個好友微微笑了一下,并沒有說話(但笑而不言),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那是要遠遠超過郡守刺史這種省部級的。
然而郡守刺史在官員體系中已經(jīng)非常高了,再上去就是正國級的公卿:丞相、太尉等等,再上去就是攝政大臣,再上去就是皇帝了!也就是說諸葛亮從一開始,就沒有好好當(dāng)個普通老百姓的想法,連普通的郡守刺史那都是沒看在眼里的,他最初的人生理想就是丞相。
我們看他當(dāng)時以及此后的行為,也確實是將這一點表現(xiàn)得明明白白,比如說“每自比于管仲、樂毅”,管仲樂毅那是什么人,一個是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一個是輔助弱小的燕國差一點點就滅掉了強大的齊國,這都是典型的帝王之師、天下奇才,他們的成就也就是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
所以我們看諸葛亮在隆中隱居了那么多年,感覺就像是在種地,啥事都沒干,真的就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但如果真的是這樣,他又怎么可能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第一時間為他詳細地分析天下大勢,并且做出具體的戰(zhàn)略分析,留下流傳千古的《隆中對》呢?
事實上諸葛亮最初的理想就是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人,并且一直為此做著準備,所以若是當(dāng)初與他一起探討未來的徐庶、石韜、孟建看到了他《出師表》中的“不求聞達于諸侯”,想必會想起曾經(jīng)那個意氣風(fēng)發(fā)的少年,在斷言自己等人可以成為郡守以后,那高深莫測的笑容,然后來上一句:并非如此。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