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建安三神醫(yī)”之一,揭秘其生平事跡,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董奉是三國時吳國的一個神醫(yī),卻用心地做著一項慈善公益事業(yè):把一片杏林開成了超市,并做成了基金會。
董奉的事業(yè),是從豫章郡的廬山做起的。他住在山上,從不種地,只是每天給人治病,不要錢的那種。當(dāng)然,大部分神醫(yī)都做慈善,不過往往只是力所能及地做一做,給自己積點功德,覺得差不多就撤了。但董奉是第一個把慈善做成事業(yè)的神醫(yī)。他治病雖然不要錢,但是有條件:重病痊愈的,到山上栽五棵杏樹;小病痊愈的,栽一棵杏樹。在那個時代,對于再窮的人家,一棵杏樹也不是什么承擔(dān)不起的負(fù)擔(dān),況且這樣做免去了大家被施舍的尷尬,所以大家都很樂意。
這樣過了幾年,董奉就有了一片十萬多株樹的杏林,郁郁蔥蔥。董奉還把廬山上的群獸百禽招呼過來,做做游戲,表演一些娛樂節(jié)目,倒也其樂融融。而且,自從有了百禽,林子里跟打了除草劑一樣,雜草不生,環(huán)境很好。后來杏子熟了,煞是喜人。董奉卻不允許老百姓隨意去吃。想吃可以,但要“收費”。他在林子里蓋了個茅草倉庫,做起了“買賣”,還貼了個通知:想買杏的同志,不需要跟我說,只要拿一罐谷子倒進倉里,就可以摘一罐杏回去。
這個通知一出,來“買杏”的人還真不少,大家各取所需,跟上大超市一樣。董奉每年“賣杏”換來的谷子,便成了慈善基金。他會根據(jù)需要救濟一些窮人,或者接濟一些出門在外沒了路費的旅人。這樣支出的谷子,一年有兩萬多斛。
那時的人跟現(xiàn)在的人一樣聰明,也想出了這樣一個點子:橫豎是一個罐子,我少盛點谷子,多裝點杏,豈不是很劃算?
但董奉更聰明,他請那些老虎到林子來,不光是讓它們來陪著人娛樂的,它們的另一個身份是杏林超市的保安。那些動歪心思的人,一旦多拿了杏子,其余“買杏”的顧客就要看一場好戲了:一群老虎吼叫著追過去,直奔那個心眼不實在的人,那人的臉色先紅了一陣,接著就白了,拿了罐子就逃。他一邊沒命地跑,一邊嘩啦啦地掉杏子。好不容易躲過追捕,回家一看,罐子里的杏子跟帶去的谷子差不多。
還有更出格的,有人想空手套白狼,趁沒人的時候去偷杏。這回超市里的保安就不僅僅是嚇唬警告了,它們會一直盡職盡責(zé)地追到家里,然后將其咬死。親屬一看這群保安,就知道是家人偷了杏,趕忙火速把偷來的杏送回去,還磕破了腦袋道歉。董神醫(yī)也不多追究,會用他的回春之手,讓肇事者神奇得活過來。
董奉的慈善事業(yè)做得很立體,救濟的不單是軀體,還有心靈。更重要的是,他的慈善事業(yè)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杏林超市是不動產(chǎn),可以持續(xù)使用,而且董奉后繼有人。他曾經(jīng)治好過縣令女兒的重病,按約定,縣令把女兒嫁給了他。二人沒有子嗣,就收養(yǎng)了一個女兒。在女兒十幾歲的時候,董奉飛仙而去。不過,杏林超市有很強悍的保安,沒人敢欺負(fù)這對母女,她們繼續(xù)著董奉的公益事業(yè)。
好的慈善行為不僅是簡單的同情和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有誠意、有規(guī)劃的腳踏實地。好的慈善行為也不僅僅是有錢人的專利,就像神醫(yī)董奉,即便沒什么錢,但依然能把慈善事業(yè)做得風(fēng)生水起。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