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愛吃豬肉嗎?原因是什么?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了一件“陶豬”,證明在炎黃五帝時期甚至更早,中國人就已開始馴養(yǎng)家豬,吃起了豬肉。
先秦時期,豬肉很常見,秦漢時期食用豬肉還達到過一個高峰。但與牛、羊肉相比,豬肉在古代長期以來都難登大雅之堂。
《禮記》中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可見豬肉的地位在牛、羊肉之后?!冻o》的“大招”和“招魂”篇里提到的肉食有牛、甲魚、羔羊、鵝、雞、鵪鶉、狗,但都沒提豬。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羊肉始終占據(jù)肉食主流。在唐朝,親王伙食的供應標準為每月20只羊、60斤豬肉、20條魚,可見羊肉所占比重之大。唐朝著名的“燒尾宴”上,牛、羊、魚俱全,甚至還有鵪鶉、青蛙,就是沒有豬。
宋朝吃羊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宰350只羊;仁宗時,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時,減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時,雖引進豬肉消費,但御廚每年仍消耗43萬多斤羊肉,而豬肉只用掉4000多斤,還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頭。百姓為追趕潮流,都省出錢來買羊肉吃。
在古代,豬肉一直飽受偏見,《本草綱目》中說:“豕食不潔,故謂之豕??矠轷梗蠖在呄孪卜x也?!睍r人不僅嫌棄豬肉臟,還說吃豬肉會生病,總之誰吃誰掉檔次。
豬肉如今能逆襲上位,不得不感謝蘇東坡。他不僅夸豬肉好吃,還要指導人們怎么做,使豬肉的食用深入人心,直到今日,“東坡肉”“東坡肘子”等打著蘇東坡旗號的菜品依然遵循此法,大受食客歡迎。
豬肉真正開始翻身是在明朝。照理說,明朝皇帝姓“朱”,吃豬肉就成了吃“朱肉”,形同造反,誰還敢呢?事實也是如此,明武宗曾禁止養(yǎng)豬更禁止殺豬,違者充軍發(fā)配。不過,這道禁令只堅持幾個月便撤銷了,畢竟豬肉好吃又便宜,連皇帝也擋不住豬肉的美味,何況百姓。
到了游牧民族滿人所建的清朝,豬肉更受重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清朝皇帝十分喜歡豬肉。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愛吃豬肉,乾隆的一場御宴中有“豬肉65斤、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大小豬腸各3根”。歷經(jīng)幾千年,豬肉終于逆襲為飯桌上的肉類之王。
漢朝時,豬肉雖顯低賤,價格卻不便宜,買一頭豬的價錢相當于中等年景一畝地的年收入,這就怪不得沒人吃豬肉了。
宋人雖愛吃羊肉,但豬肉確實是百姓的主要肉食,因為便宜。北宋淳化年間,一個叫牟暉的人丟了一頭豬,朝廷賠他1000文錢。而當時一匹馬值25-50貫,也就是說一匹馬可換25-50頭豬。隨著豬肉稱霸餐桌,它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明清時期的記載都表明,各地豬肉的價格甚至超過牛羊肉。
2010年,隨著物價上漲,豬肉價格突破了10元大關,之后每年遞漲。直到今天,大眾還沒實現(xiàn)“車厘子自由”,吃豬肉竟也成了輕奢主義。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