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掉智氏,開啟了戰(zhàn)國時代。接下來知秀網(wǎng)小編帶你詳細了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戰(zhàn)國七雄,戰(zhàn)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tǒng)稱。三家分晉后,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不過,戰(zhàn)國時期,遠遠不止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這七個諸侯國。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古蜀國,就是戰(zhàn)國七雄外的又一大國。
西周初期,蜀王杜宇自立為帝,號望帝。杜宇在位時期,開疆拓土,使蜀國成為西南地區(qū)的大國。公元前7世紀,杜宇氏禪讓于鱉靈,徙治成都,始立宗廟,復稱蜀王。作為戰(zhàn)國七雄外的一大國,古蜀國曾經(jīng)和秦國多次交手。不過,最終,到了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沿石牛道伐蜀,從而消滅了古蜀國。
一
商周春秋時期,古蜀王國的疆域北達漢中,南至南中,東至鄂西清江。戰(zhàn)國時期,蜀國向北保有漢中,向南深入西南一帶,向東據(jù)有嘉陵江以東地區(qū)。由此,對于古蜀國來說,其疆域巔峰時包含了今四川、重慶、陜西等地。在疆域面積上,古蜀國甚至超過了戰(zhàn)國七雄中的部分諸侯國,比如韓國等。除了疆域遼闊,古蜀國還和秦國展開了長期的較量。
蜀、秦之間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始于公元前451年,圍繞南鄭展開長期爭奪。所謂的南鄭,指的就是今漢中市一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漢中同樣是當時的兵家必爭之地?!妒酚洝ち鶉瓯怼非貐柟补?公元前451年),“左庶長城南鄭”。不過,秦國并沒有能長期占據(jù)漢中。公元前441年,蜀師反攻,收復南鄭。
二
此后數(shù)十年間,由于秦國忙著和三晉交戰(zhàn),一度沒有精力再和蜀國爭奪漢中之地。公元前387年,秦再度出師,“伐蜀,取南鄭” 。蜀師迅速組織反攻,于當年一舉再復南鄭。在重新收復漢中之地后,《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周顯王之世,蜀王有褒漢之地?!倍@,也說明蜀國一度擁有和秦國相抗衡的實力。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蜀王杜尚派大軍滅昔阝、平周二國,封其弟為漢中侯,設立了蜀國的藩屬苴國(國都位于今昭化區(qū)石盤村,轄管原昔阝、平周二國領地)。
對此,在筆者看來,一定程度上,蜀國之所以設立苴國,也有在自己和秦國之間樹立一道屏障的意思。但是,苴國雖然出自蜀國,卻越來越不和蜀國一條心了。戰(zhàn)國時期周慎靚王姬定六年,公元前316年,苴國居然選擇和巴國聯(lián)合。
三
眾所周知,巴國和秦國一樣,也是蜀國的冤家。對于相互毗鄰的巴蜀兩國,也曾因為疆域問題而互相攻伐。所以,在巴國和苴國聯(lián)合,蜀國非常生氣,先擊退巴國來犯軍隊,得勢的蜀王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為了消滅苴國,蜀王杜蘆令“五丁力士”限期開鑿蜀國至苴國的石牛道,以便快速出兵打擊越來越不聽話的苴國。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石牛道的開鑿,導致蜀國最終被秦國消滅。
在得知蜀國開鑿石牛道的消息后,苴國君主苴侯自知難以抵擋,于是求救于秦。對此,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張儀、司馬錯等人率軍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在這場戰(zhàn)役中,蜀王身死,苴侯被廢,蜀太子逃到彭鄉(xiāng)(今彭州)被捉。此外,在消滅苴國、蜀國之后,秦國順手吞并了巴國,從而全面占據(jù)了巴蜀之地。
四
最后,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正是因為蜀國開鑿的石牛道,從而方便了秦國大軍進入到蜀地。也即原本易守難攻的巴蜀之地,留下了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這一破綻,這無疑讓秦國上下樂開了話。如果沒有石牛道的話,秦國大軍想要進入蜀地,顯然是比較困難的。比如三國時期的魏滅蜀之戰(zhàn)中,蜀漢就是憑借著蜀地的山川之險,得以堅持到公元263年,由鄧艾偷渡陰平才被消滅。
當然,蜀國、苴國、巴國等諸侯國之間的自相殘殺,并且引狼入室,也是秦國得以成功占據(jù)巴蜀之地的重要原因。倘若這些諸侯國合力對外,一起抗衡秦國,后者想要攻占此地,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至少不會在一時間就攻占了遼闊的巴蜀之地了。此外,秦國消滅蜀國后,一開始貶蜀國為蜀侯國,任命陳莊出任蜀國相國。直到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秦昭襄王才徹底廢除蜀國的國號,將該地區(qū)納入到秦國的郡縣制中。在此基礎上,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石牛道成為了秦軍糧道,為秦國一統(tǒng)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