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經(jīng)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xué)》《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睹献印饭财咂?,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其學(xué)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滕文公下》共十章,第四章,針對彭更所提出“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不以泰乎”的質(zhì)疑,孟子進一步闡述了5.4章關(guān)于社會分工的觀點——通過交換,既然木匠車工都能夠從農(nóng)夫那兒得到吃的,那踐行仁義之士為什么不可以通過他的腦力勞動從農(nóng)夫那兒換來吃的呢?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四節(jié)
【原文】
彭更1問曰:“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2于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3補不足,則農(nóng)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4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xué)者5,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6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毀瓦畫墁7,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曰:“否?!痹唬骸叭粍t子非食志也,食功也?!?/p>
【譯文】
彭更問道:“跟隨的車幾十輛,跟從的人幾百個,從這一國吃到那一國,這不太過分了嗎?”孟子答道:“如果不符合大道,就是一籃子飯也不從別人那兒接受;如果符合大道,舜甚至接受了堯的天下,也不覺得過分——你以為過分了嗎?”
彭更說:“不是這個意思。但讀書人不干事,吃白飯,是不可以的。”孟子說:“你如果不在各行各業(yè)互通有無,用多余的來彌補不夠的,農(nóng)民就會有多余的米,婦女就會有多余的布;如果能互通有無,那么木匠車工都能夠從你那兒得到吃的。假如這里有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出外尊敬兄長,嚴(yán)守著先王的禮法道義,來等待著后起的學(xué)者繼承,卻不能從你那兒得到吃的;那么,你為什么尊敬木匠車工而輕視踐行仁義之士呢?”
彭更說:“木匠車工,他們的想法不過是為了謀碗飯吃;君子踐行仁義,他的想法也是為了謀碗飯吃嗎?”孟子說:“你為什么非要追究想法呢?他們對你有用處,可以給你們吃的,就吃他的好了。況且,你是憑想法給吃的呢,還是憑用處?”彭更說:“憑想法?!?/p>
孟子說:“比方這里有個泥瓦工,打碎屋瓦,在新刷的墻上亂畫,他的想法也是為了弄到吃的,你給他吃的嗎?”彭更說:“不?!泵献诱f:“那么,你并不是憑想法,而是憑用處給吃的了?!?/p>
【注釋】
(1)彭更:孟子弟子。
(2)傳食:猶言轉(zhuǎn)食;傳,音zhuàn。
(3)羨:多余。
(4)梓匠輪輿:《周禮·考工記》有梓人、匠人為木工,有輪人(制車輪)、輿人(制車廂),為制車之工。
(5)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xué)者:逢彬按,焦循《孟子正義》:“蓋趙(岐)氏讀‘待’為‘持’,謂扶持后之學(xué)者,使不廢古先之教。惟守先道以扶持后學(xué)?!笨址恰?疾焱瑫r同地文獻,“謂詞性結(jié)構(gòu)+以待+體詞性結(jié)構(gòu)”十分常見,其中“以待”都是“用來等待……”的意思,例如本篇:“請輕之,以待來年……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而勉強符合“謂詞性結(jié)構(gòu)+以持+體詞性結(jié)構(gòu)”條件的,先秦典籍中僅見一例:“楚不在諸侯矣!其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左傳·昭公十九年》)這一例的“以持”前的謂詞性結(jié)構(gòu)以“也”煞尾,其后的體詞性結(jié)構(gòu)后面還有“而已”,因而并不典型??梢姡笆叵韧踔?,以待后之學(xué)者”是上承“守先王之道”,來等待后來學(xué)者(繼承)的意思。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6)志:想法。參見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第286頁,又見《中國語文》2016年4期楊逢彬等《〈論語〉“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解》。
(7)墁:音màn,本義指粉刷墻壁的工具,此處指新粉刷的墻壁。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