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周朝姬姓諸侯國,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并稱霸的諸侯。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看下去。
公元前453年,在晉陽之戰(zhàn)中,趙氏聯(lián)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而這,就是春秋和戰(zhàn)國的分水嶺事件——三家分晉。
值得注意的是,在春秋時期,不僅晉國存在卿大夫掌握大權、國君被架空的局面,對于鄭國來說,也形成了七穆執(zhí)掌大權的格局。七穆指鄭七穆,是春秋時期鄭國七家卿大夫家族的合稱,包括駟氏、罕氏、國氏、良氏、印氏、游氏、豐氏,他們都是鄭穆公的后代,與魯國三桓、晉國六卿一樣,都是執(zhí)掌國家大權的卿大夫。那么,問題來了,晉國被一分為三,那么鄭國有七穆,為何沒能七分鄭國呢?
一
首先,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周朝的姬姓周王族諸侯國,始祖為周厲王少子、周宣王庶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鄭國主要的版圖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可以說是天下之中了。在鄭國歷史上,鄭穆公有十三個兒子,其中,子罕(公子喜)、子駟、子豐、子游(公子偃)、子印、子國、子良(公子去疾)這七個兒子及后代被人統(tǒng)稱七穆。
自鄭襄公這位君主開始,七穆逐漸控制了鄭國的大權,而且形成了七穆輪流執(zhí)掌朝政的局面。不過,對于鄭國七穆這七家卿大夫家族,沒能像趙氏、韓氏、魏氏三分晉國一樣來瓜分鄭國。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對于鄭國七穆來說,和晉國三卿還是有所不同的。對于晉國三卿來說,是異姓卿大夫家族,也即和晉國公室不是一個家族的。
二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鄭國七穆來說,因為是鄭襄公這位君主的后人,所以,其和鄭國歷代君主,自然是同宗同源的。打個比方,七穆和鄭國君主之間,是兄弟關系,可能存在內(nèi)部矛盾,但是,想要徹底分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的趙氏、韓氏、魏氏,和晉國君主之間各像是合伙人,也即分家的話,沒有那么大的心理壓力。
進一步來說,七穆如果真要鐵了心瓜分鄭國的話,不僅愧對鄭國的列祖列宗,也會遭到各個卿大夫家族的內(nèi)部壓力。這也體現(xiàn)在大國奪鄭的外部環(huán)境下,七穆之間仍然以團結(jié)為主。另一方面,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如果七穆瓜分鄭國的話,將不符合各自的利益。
三
在春秋時期,晉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諸侯國。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陜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nèi)蒙一部的廣大地區(qū)。因此,三家分晉后,魏國、趙國、韓國這三個諸侯國,都可以分得一到兩個省左右的疆域,也即依然是實力不弱的諸侯國,至少可以在戰(zhàn)國七雄中立足。
與此相對應的是,鄭國的疆域則位于今河南省中部。伴隨著晉國、楚國、秦國、齊國等大國的爭霸戰(zhàn)爭,鄭國連自保都比較困難,如果七穆將鄭國分為七個諸侯國的話,那么,各個諸侯國的疆域,很可能連一個縣的面積都不到,這么弱小的諸侯國,只會立即遭到周邊諸侯國的蠶食。好比已經(jīng)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你還要把家給拆了,這不是自取滅亡嗎?
四
最后,進一步來說,俗語有云“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對于晉國三卿,為了協(xié)調(diào)各自的利益,花費了數(shù)十年的時間,才完成了三家分晉的目標。畢竟只有趙氏、韓氏、魏氏三家,在協(xié)調(diào)和溝通上還是比較方便的。但是,就鄭國七穆來說,則是七家卿大夫了,對于這七家卿大夫,存在各自的利益訴求和不同的立場,想要協(xié)調(diào)好他們的利益,顯然是比較困難的。
好比三個人出去吃飯,商量吃什么的時候,還是比較高效的,但是,如果是七個人出去吃飯的話,想要立即決定吃什么,就不是那么容易。并且,就鄭國來說,在進入到戰(zhàn)國時期后,立即遭到了韓國的步步緊逼,最終,鄭國被韓國所消滅。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時期,鄭國上下的第一要務,就是抵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齊國、秦國等大國的進攻,哪還有什么意思想要瓜分鄭國。對此,你怎么看呢?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