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經(jīng)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睹献印饭财咂?,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其學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盡心上》共四十六章,講述了儒家思想,激勵人奮發(fā)向上有所作為。二十三章講“以糧為綱”的道理,提出要使糧食多得如同水和火。二十四章有著名的“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講述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曾親炙于圣人之門者不輕易出仕的道理。
孟子·盡心章句上·第二十三至二十四節(jié)
【原文】
孟子曰:“易其田疇1,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2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3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4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5?!?/p>
【譯文】
孟子說:“精耕細作,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取食于百姓有一定時候,依禮消費,財物是用不盡的。百姓沒有水和火便活不下去,黃昏夜晚敲別人的門來求水火,沒有不給予的,是因為水火不是稀罕物。圣人治理天下,要使糧食多得就像水和火。糧食就像水火那樣多了,百姓哪有不仁愛的呢?”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之巔,便覺得魯國渺小;登上泰山之巔,便覺得天下渺小;所以見過海洋的人,別的水波便不值得他一看了;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別的議論便不值得他一聽了。觀看水波也有講究,一定要看它洶涌澎湃的壯觀。太陽月亮的光輝,一點小縫隙都能透過。水流的特性是,不把土坎灌滿,不再向前流;有志于道的君子,沒有一定的修為,便不走仕進之路?!?/p>
【注釋】
(1)易其田疇:易,治;疇,音chóu,已耕之田;田疇,田地。
(2)菽:音shū,豆類的總稱。
(3)東山: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
(4)容光:小縫隙。
(5)不成章不達:成章,事物達到一定的階段,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不達,不達目的。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