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zhàn)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睹献印饭财咂?,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為性善論,護長德治。
《盡心下》共三十八章。三十章說孟子收徒“往者不追,來者不拒”。三十一章認為仁和義其實很簡單,把對家人才肯做的擴展到他人身上,就是仁和義了。
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至三十一節(jié)
【原文】
孟子之滕,館于上宮。有業(yè)屨1于牖上,館人求之弗得?;騿栔唬骸叭羰呛鯊恼咧??”曰:“子以是為竊屨來與?”曰:“殆非也。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茍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p>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逾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3,無所往而不為義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4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p>
【譯文】
孟子到了滕國,住在上宮。有一雙沒有織成的鞋放在窗臺上,旅館中人去取,卻不見了。有人便問孟子說:“跟隨您的人,連這樣的東西也藏起來嗎!?”孟子說:“你以為他們是為了偷鞋而來的嗎?”答道:“大概不是的?!膊贿^〕您老人家開設的課程,〔對學生的態(tài)度是〕已去的不追問,將來的不拒絕,只要他們懷著追求真理的心而來,便也就接受了〔,那難免良莠不齊呢〕?!?/p>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所不忍心的人和事,把它延伸到所忍心的人和事上,便是仁;每個人都有不肯干的事,把它延伸到所肯干的事上,便是義。〔換言之,〕人能夠擴充不想害人的心,仁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人能夠擴充不挖洞跳墻的心,義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人能夠擴充不受鄙視的言行舉止,那就無往而不合于義了。一個士人,不可以同他談論卻去同他談論,這是用言語來挑逗他,以便自己取利;可以同他談論卻不同他談論,這是用沉默來挑逗他,以便自己取利,這些都是和挖洞跳墻類似的?!?/p>
【注釋】
(1)業(yè)屨:未織成的鞋。
(2)若是乎從者之廋也:廋,音sōu,隱藏,藏匿。逢彬按,這句話《孟子譯注》譯為:“像這樣,是跟隨您的人把它藏起來了吧?”恐非。其實這一類的句子都是感嘆句?!叭羰呛酢薄叭绱撕酢庇械脑谇埃纾骸叭羰呛?,賢者之無益于國也!”(《孟子·告子下》)“如此乎禮之急也。”(《禮記·禮運》)有的在后,如:“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莊子·雜篇·讓王》)。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3)無受爾汝之實:“爾”“汝”為古代尊長對卑幼的稱呼,如果平輩用之,除非至交好友,便表示對他的輕視賤視;孟子這話的意思是,若要不受別人的輕賤,自己便先應有不受輕賤的言語行為。
(4):音tiǎn,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