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4年前的今天,1893年8月17日 (農(nóng)歷七月初六),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在江蘇無錫出生。阿炳原姓華,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其父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母親則是一名守寡的婦人,因與道士私通,阿炳一歲大時候就被家族逼死。
繼承了父親華清和對樂器的天賦,阿炳從小精通各類樂器,17歲便跟隨父親加入道教音樂吹奏,被人戲稱為“小天師”。
成年后的阿炳對樂器的掌控更加精湛,用二胡創(chuàng)作出了一代名曲《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子曲調(diào)相當?shù)奈駝勇?,用“繞梁三日”來形容這首曲子,絕對是恰如其分。1991年,一位英國音樂家在美國的一場音樂會上聽了《二泉映月》的錄音后激動地對一位貝多芬的故鄉(xiāng)人說:“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命運》!”
而關(guān)于阿炳身上的歷史探究,更多圍繞在其雙目失明的真相上。民間的說法是阿炳經(jīng)營道庭不善,家道中落,淪落街頭飽受苦難,后遭受日寇的折磨而雙目失明。
然而這恐怕是阿炳的粉絲美化后的說法,史料中的記載并不是這樣。
王亞法在作品《我知道的瞎子阿炳》中,詳細描寫了阿炳好友闞獻之的回憶。摘錄如下:
……舅公(闞獻之)最愿意給我講故事,講得最多的,要算瞎子阿炳的事。他說瞎子阿炳原名華均彥,因命中五運缺火,取小名叫阿炳……阿炳長大后,因交友不慎,染上梅毒和阿芙蓉癖。他的雙眼也因梅毒而失明,從此人們叫他“瞎子阿炳”,他也樂意接受……
阿芙蓉癖,出自《己亥雜詩》,即鴉片。而梅毒不及時治療,也確實會導(dǎo)致視力喪失。
闞獻之還補充:瞎子阿炳的人緣好,敵偽時期,汪偽搞清鄉(xiāng),一到黃昏,城門就關(guān)閉。守門的偽軍喜歡聽阿炳拉二胡,所以不管他多晚進城,只要聽到他的胡琴聲,衛(wèi)兵就出來開門,讓他進城。
根據(jù)阿炳好友闞獻之的回憶描述,我們可以得出基本的事實,阿炳吸毒,染上性病,備受日軍優(yōu)待。
難道憑借闞獻之一面之詞,就下定論嗎?不,我們還有佐證,
舊中國無錫老記者華鈺麟在《無錫新周刊》2007年4月29日版中,關(guān)于傳奇藝人瞎子阿炳的描述中,有這么一段: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只要聽到阿炳琴聲,守城門的日本兵便會開一條門縫讓阿炳進城,有時阿炳為日兵奏一二段樂曲作為答謝,用單弦拉出一些聲音,阿炳隨口說一句:“謝謝東洋先生!”
作家老愚的書評文章《“民間藝人”與“人民藝術(shù)家”的距離有多遠?》中,也提及了阿炳吸食鴉片,染上梅毒,為日軍演奏的史實。
綜上,阿炳雙目失明的真相,絕非日寇迫害。日軍在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本文絕非為其平反,然而直面歷史真相,才是真正的勇士。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