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法國巴黎,雖然近些年有點走下坡路了,仍不失為全球文青之人心所向。在盧浮宮逛上三天三夜,去塞納河邊漫個步,在花神咖啡館隨便點一杯發(fā)呆整個下午,那是即便伍迪·艾倫也無法抵抗的誘惑。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法國何以成為法國,巴黎何以成為巴黎?
答案就在這里:巴黎圣母院。
1. 它遠不止是卡西莫多敲鐘的地方
對一般巴黎市民來講,圣母院也許只是個做彌撒的教堂,
對中國人來講,巴黎圣母院也許只是鐘樓怪人卡西莫多敲鐘的地方,
(圖說:這年頭大家都喜歡敲鐘,不過不在巴黎圣母院,而在納斯達克。)
還有卡西莫多的夢中情人艾斯梅拉達被處死的地方……
(圖說:Esmeralda艾斯梅拉達,意譯為祖母綠的寶石,是雨果筆下一位活色生香的吉普賽姑娘。)
而對我來說,它首先不是教堂。除了鐘樓怪人,這里也是圣女貞德的平反昭雪的地方,
(圖說:劇照來自電影《圣女貞德的審判》。)
這里是拿破侖加冕的地方,
(圖說:是的,就是他把王冠從教皇手里搶過來,給自己戴頭上的地方。他就站在主祭壇那兒。)
當然,對我而言,巴黎圣母院還有別樣的意味——它是我見到的第一座歐洲教堂。再加個定語:第一座哥特式教堂。(關于哥特式的論述,我在米蘭大教堂里寫過)。
以前看哥特式,都是在電視雜志里。記得有人說,只要一看到有尖塔,長得跟刺猬似的,就是哥特式。其實巴黎圣母院正面長這樣,
(圖說:敦厚老實,不扎人。)
而典型的哥特式是這樣,
(圖說:躺槍路過……)
更嚴格地說來,是這樣,
但正因為巴黎圣母院的興建,法國人發(fā)明了飛扶壁。它成為哥特式教堂的樣板間,引領哥特式建筑風靡全歐洲。
還有它家最著名的玫瑰花窗,直徑十幾米,每塊都不一樣。現(xiàn)在做玻璃的工藝發(fā)達了,幾百年前那可是價值連城。
(圖說:傳說二戰(zhàn)時,在德軍入侵之前,巴黎市民自發(fā)地把玻璃一塊塊卸下來藏地下室里。等德國人走了之后,又重新裝上,一塊都沒少。)
但巴黎圣母院最牛的地方,遠遠不在這些皮囊。
它就是法國的開始。大概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地方,會豐盛如此。
2.這里是巴黎的子宮,無論地理、政治還是精神上
巴黎圣母院位于西岱島。羅馬人統(tǒng)治法國的時候,就在這里做過神廟,后來法國成為天主教國家,開始在這里建教堂。
等到12世紀中的時候,巴黎已經(jīng)是國際大都市了,本地人和外地人都信天主教,宗教對大家來說跟吃飯睡覺沒區(qū)別,就是生活的全部,而原有教堂太小,做個彌撒跟擠地鐵差不多,這簡直有失國際大都市的臉面。
巴黎人就決定,搞個大的!
1163年,巴黎人開始重建巴黎圣母院。一種說法是,這甚至成了巴黎拉丁區(qū)的起源。
因為要建大教堂,就得有人才。但當時巴黎最有學問的人都在研究神學,都很務虛。稍微世俗點的,也是研究怎么用宗教騙錢,哪懂腳踏實地修教堂啊,只能從外面請人。
從哪里請?我看到一篇記錄說,從天主教大本營意大利請,請來的人就都講拉丁語,加上教堂一修就修到1345年,這些講拉丁語的人越聚越多,慢慢形成了拉丁區(qū)。
(圖說:在西方,會不會拉丁文,是檢驗一個人體面與否的標準。)
有了圣母院大教堂,就要有各種配套設施。神學院、修道院就發(fā)展起來了。藝術、法律、神學、醫(yī)學……各種高精尖人才越來越多,就又生出大學。
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巴黎最好的大學都在拉丁區(qū),比如索邦大學、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相當于一個飛升版的北京海淀區(qū)。有了大學,人文也更發(fā)達,之后就有了舉世聞名的巴黎左岸。
(圖說:紅色區(qū)域為巴黎左岸,位于塞納河以南。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叫左岸而不是南岸……)
后來左岸又吸引了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等,他們帶著周身才華在這里扎根,成長,巔峰,死去……單看在巴黎三大公墓里,埋了多少大師!
于是就有了精神意義上的巴黎。
而政治意義上的法國,也從這里開始。法國是個天主教國家,據(jù)說曾有20多個國王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加冕儀式上,國王要跪到主教面前,主教把王冠帶到國王的頭上,像這樣,
(圖說:拿破侖的加冕禮不標準,請向虔誠的查理七世學習如何被加冕。不過,查理七世是在蘭斯大教堂加冕的。)
如此,國王的權力才有合法性,這叫君權神授。
可以說,法國的人文、政治、信仰,都是巴黎圣母院孕育出來的。巴黎圣母院是法國的子宮。通過一個教堂孕育出一個國家這種現(xiàn)象,全世界范圍都少有。
即便英國西敏寺、圣保羅教堂、梵蒂岡圣彼得教堂,哪里都不像巴黎圣母院。中國也沒有,你說少林寺孕育出什么了?
(圖說:少林CEO釋永信。算了……當我什么都沒說。)
圣母院甚至是巴黎乃至法國的原點。在離圣母院正門20米的地上,有一塊銅牌,
可別認為這是個井蓋,這是巴黎“零公里”標志。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說離巴黎有多少公里,都指的是離這個銅牌的距離。
看地圖,你會覺得巴黎圍著凱旋門向外輻射,似乎凱旋門才是中心。其實在法國人心目中,圣母院才是他們的中心。
3. 也曾經(jīng)歷打砸搶,感謝拿破侖,感謝雨果
巴黎圣母院有過無比的輝煌。但槍打出頭鳥,到了后來,它差點被摧毀。
那是一段悲慘的記憶。1789 年,法國爆發(fā)大革命。法國人瘋狂起來也是這樣:到處毆打傳教士、砸教堂。巴黎圣母院的好東西,也被洗劫一空。
(圖說:似曾相識的暴力。)
連墻上猶太諸王的雕像也被砍了頭——因為不怎么內(nèi)行的法國群眾,以為墻上的是“壓迫”他們多年的歷代法國國王……
甚至,群眾們把教堂的名字也改了,幾乎全國的教堂都改叫理性廟,首當其沖的就是巴黎圣母院……
(圖說:這事也是他干的,羅伯斯庇爾。)
拿破侖上臺之后,雖然也不喜歡宗教,但他非常清楚,宗教是麻痹人民的工具。拿破侖恢復了宗教自由,還把1804年的加冕典禮也放在這里。政府趕緊重修圣母院,圣母院又變成教堂了。
但巴黎圣母院真正的恩人并非拿破侖,而是這位,
(圖說:Victor Hugo 維克多·雨果。)
1831年,雨果出版了小說《巴黎圣母院》。此書一出,震驚了法國社會。
雨果對建筑極其著迷。小說里,他詳細講解了圣母院巔峰時期的建筑、藝術和生活,于是,藝術家、作家、大V聯(lián)名請愿,希望重現(xiàn)圣母院的輝煌。
拿破侖三世從善如流。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圣母院,其實是1864年重修之后的樣子。
如果沒有雨果這部小說加持,很難說,巴黎圣母院會不會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教堂。
我用英文在谷歌上搜索幾個著名教堂,得票如下:
另外還搜了中國的少林寺,103萬條結果,也不少啦。
顯然,論知名度,巴黎圣母院把其他所有教堂都遠遠甩在了后面。
4. 當女主角愛上渣男……
全世界很少有這么幸運的建筑,能被一部偉大的同名小說一路護航。百多年來,教堂的所有細節(jié),通過小說、電影、話劇,不停推銷到全世界面前。
一定要在中國找一個類比,大概只能是,
(圖說:李連杰把《少林寺》推銷到全世界。當然,少林寺的名聲已經(jīng)被釋老師的新聞……)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我?guī)Т蠹抑販叵隆?/p>
從前有個叫卡西莫多的人,長得很丑……
(圖說:1939年電影版的卡西莫多,他是世界著名的矮挫窮原型,但心地無比善良……看得我特別自信。)
因為長得丑,他從小就被父母遺棄。神父克洛德收養(yǎng)了他,長大后還給他找了份敲鐘的工作。
有一天,神父迷上了一個女子,
(圖說:克洛德本也是心地善良、受過良好教育的好人,結果難過情關,一路黑化,變成了野獸派。)
女子是16歲的吉普賽衫女艾斯梅拉達,
克洛德想讓卡西莫多把她抓來。結果被國王的衛(wèi)隊長菲比斯英雄救美了,
卡西莫多遭到嚴刑拷打。在他最渴最痛苦的時候,艾斯梅拉達給他送水喝,
這碗水點燃了卡西莫多的愛情之火!
但少女愛的是菲比斯。
克洛德非常生氣!這位一路黑化的神父,破罐子破摔了,想到一個無比惡毒的招數(shù)——行刺菲比斯,還嫁禍艾斯梅拉達!
眼看就要成功了。就在少女被判絞刑,馬上要執(zhí)行的時候,卡西莫多救走了少女,藏進了圣母院。
這時候來了一群吉普賽乞丐和流浪漢,想沖進教堂救少女,卡西莫多誤會了他們,就扔石頭砸他們,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這時克洛德帶領的國王軍隊來了,打跑了流浪漢們,并處死了艾斯梅拉達。
絕望之下,卡西莫多把克洛德從教堂頂樓扔了下去。然后找到艾斯梅拉達的尸體,殉情自殺。
一百多年來,這個故事被翻來覆去地討論。就我個人來說,這個愛情故事本身挺平庸的,無非是:女主是一個純真善良漂亮但很平庸的姑娘,愛上一個渣男,男主呢,是一個純真善良丑陋但很平庸的小伙,他愛上了女主。女主對渣男愛得死去活來,男主對女主愛得死去活來。最后,女主和男主都死去沒有活來。
在各種雞血狗血充斥的今天,這點故事都不算啥了。如果艾斯梅拉達最后愛上卡西莫多,也許這個平庸的故事會出彩一些。當然,我要是艾斯梅拉達,也不太可能愛上他吧?……
其實千百年來,故事的母題和原型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個。作家的偉大不在于劇情,而在于把看似平庸的故事結合其他社會元素,時代背景、宗教沖突、社會倫理、建筑、生活等等,講出一個史詩般的故事。
而這個史詩般的背景,就是巴黎圣母院。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