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3年,魏國權臣公孫衍發(fā)起一個倡議,聯(lián)合韓,燕,趙和中山國等國的國君一起稱王,雖然這個提議是為了聯(lián)合起來對抗秦國,但這讓齊國深感不安,中山國的國君稱王更讓齊威王不能接受。
中山國一直以來都依附于齊國,如果五國相王的提議最終成立,中山國等于背叛了齊國,因此,齊威王聲稱,如果中山國稱王,則自己要聯(lián)合其他大國攻打中山國。
這時張登主動請纓去見齊國權臣田嬰,他對田嬰說,不如首先提出讓中山國稱王,這樣魏國和趙國會生氣,攻打中山國,中山國不敵,只能廢王號依附齊國。
于是齊國同意讓中山國國君稱王,接著張登又去了魏國和趙國,對他們的國君說,如果他們同意中山國稱王,中山國就不和齊國一起出兵攻打趙,魏。
于是,趙國和魏國也同意中山國稱王。就這樣,在幾個大國的支持下,中山國國君厝終于正式稱王。
齊威王感覺自己被騙了,他沒想到趙國魏國竟然真的支持中山國稱王,齊國盛怒之下,關閉了與中山國之間的通道,并且以割地為條件,希望聯(lián)合燕趙一起攻打中山國。
不過,最終,憑借張登的三寸不爛之舌,化解了中山國的危機。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燕子噲繼位,幾年后,子噲把王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自己則北面稱臣,這引起了太子平等上層貴族的強烈不滿。
子之唆使子噲把朝中俸祿在300石以上的官員官印收回,并把他們趕出朝廷。公元前314年,太子平等人率兵攻打子之。
燕國內(nèi)亂,齊國和中山國趁亂派兵攻打燕國,這并不是中山國第一次趁火打劫。
為了紀念伐燕之戰(zhàn)的勝利,中山王厝命人將從燕國搶來的青銅器熔化,鑄造成中山王厝鐵足銅鼎和中山王厝銅方壺。
在這兩件青銅器的銘文上,頌揚了中山國伐燕的戰(zhàn)績,告誡后代要吸取燕國子之之亂的教訓,并警惕周邊諸國。
在五國相王之后,趙武靈王自認為,趙國沒有那個實力稱王,于是自去王號,改稱君。
而中山王厝卻正好相反,對于稱王一事一直引以為榮,只是中山國的實力還不如趙國,為此斷絕與齊國的友好關系,實屬不智。
伐燕之戰(zhàn)最初是有道義上的支持,但是后來,中山國和齊國都受到了輿論譴責和戰(zhàn)爭威脅。
中山國國運歷經(jīng)風雨,幾經(jīng)曲折,在這樣生存環(huán)境中,中山國逐漸形成了趨利避害,實用主義的外交策略,這使中山國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一定利益,但是缺乏長期連貫性的外交策略,所以到中山國后期,它與其他國家的關系都不太好。
五國相王,伐燕勝利,這使中山國的國勢達到了鼎峰,但也為它的亡國埋下了伏筆。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