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喀爾戰(zhàn)役,較常為人知的名稱是威嚇行動,是于1940年9月盟軍發(fā)動的一場不成功行動,其目的是為了要奪取維希法國控制的法屬西非(今日的塞內(nèi)加爾)達喀爾的控制權(quán),由夏爾·戴高樂率領(lǐng)自由法國軍隊發(fā)動進攻。最后的結(jié)果是以盟軍的撤退結(jié)束。
戰(zhàn)役背景
1940年6月,法國和德國簽訂了停戰(zhàn)協(xié)定之后,法國殖民地展示出既混亂又各種各樣的的忠誠。其中一些部份,像是法屬喀麥隆和法屬赤道非洲,加入自由法國陣營,但是其他地區(qū),例如法屬北非、 法屬西非、敘利亞和法屬印度支那,都仍在維希法國的控制之下。在地中海的法國艦隊能抵抗英國皇家海軍,迫使其無法前往北海和大西洋對抗德國軍艦。法國艦隊也許會落入德國控制,于是英國在米爾斯克比爾突擊了法國艦隊。當英國消滅了一個潛在的威脅后,他們的行動鼓勵了什么都沒有做的部隊加入自由法國。
戴高樂相信他可以說服維希法國在達喀爾的軍隊加入盟軍的原因有很多。在維希法國殖民地的轉(zhuǎn)邊投靠不僅具有政治效果,而且實用好處:原先黃金儲存在法蘭西銀行和波蘭流亡政府后來是存放在達喀爾;另外在軍事上,達喀爾港在護航行動的任務上,比原先盟軍在非洲獅子山自由城的基地來的更好。
因此,盟軍決定派遣競技神號航空母艦、三艘戰(zhàn)列艦巴勒姆號、勇士號和決心號、五艘巡洋艦和十艘驅(qū)逐艦前往達喀爾。另外又派了一些運兵船運送8,000人的隊伍。他們首先嘗試與維希法國總督談判,但是如果談判破裂,進攻城市將是首選。
維希法國軍隊當時在達喀爾的戰(zhàn)艦群是由尚未完成的黎塞留級戰(zhàn)列艦帶領(lǐng)的,那是其中最先進的法國軍艦。它于6月18日,在德軍抵達之前離開了布雷斯特港。當時的黎塞留號只大約完成了95%。在維希政權(quán)創(chuàng)立之前,英國航空母艦競技神號航空母艦(HMS Hermes),仍在達喀爾受法國軍隊的指揮。一旦維希法國擁有其控制權(quán),對盟軍來說將是大災難。然而, 競技神號及時駛出了港口但仍有待觀察,后來更有澳大利亞重巡洋艦澳大利亞號的加入保護。從競技神號上起飛的飛機不斷的攻擊黎塞留號,并擊中它一次魚雷。法國船艦拋錨無法動彈,但其仍然有能力當作浮在水上炮臺。三艘維希潛水艇和幾艘小船也在達喀爾。幾天前,三艘巡洋艦(葛羅利號、喬治·雷古斯號和Montcalm號)和三艘驅(qū)逐艦從法國南部的土倫出發(fā)相達喀爾的方向趕來。由于葛羅利號機械故障等問題,船隊被拖延了前進速度,葛羅利號還在卡薩布蘭卡附近被澳大利亞號攔截。另外兩艘巡洋艦和驅(qū)逐艦從盟軍的巡洋艦逃脫并安全地到達了達喀爾。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