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稱拉辛是一位“為了爭取自由”而獻出了頭顱的“起義農(nóng)民的代表人物”。(《列寧全集》第29卷)。俄國許多民歌和民間故事對他表示追念。其生平事跡在蘇聯(lián)作家茲洛賓的小說《斯捷潘·拉辛》中有生動描述。
其實拉辛最初只不過是一個打家劫舍的盜匪,但是當他轉型為平民起義的領袖和象征之后,他的行為就具有了政治意義。拉辛想要維護哥薩克的獨立,反抗權力日益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哥薩克是支持沙皇和獨裁政體的,但是他們也希望沙皇不要只關心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而忽視人民的呼聲。拉辛通過四處劫掠這種方式削弱政府的控制力,給予平民更多的自治權。但是事實證明拉辛的起義不僅沒能打擊沙皇的統(tǒng)治基礎,反而是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力量:哥薩克被剝奪了一部分自治權力,而沙皇處于對抗叛亂的需要和上層貴族走得更近。不過另一方面,如阿夫里奇所說的那樣,拉辛的起義也有積極的作用:“(這次起義)喚醒了窮苦民眾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認識,雖然只是一種朦朧的、模糊的認識,但是他們感受到了一股新的力量,而統(tǒng)治階級則時刻處于擔心自己的財產(chǎn)甚至生命被奪走的恐懼之中?!?/p>
蘇聯(lián)國內(nèi)戰(zhàn)爭(Russian Civil War)時期,著名作家,也是白軍的支持者伊凡·蒲寧(Ivan Bunin)把拉辛和布爾什維克做了一番對比,他驚嘆道:“天哪!當年斯捷潘·拉辛四處燒殺搶掠的行為,和今天所謂的‘第三國際’的所作所為是多么相似啊!”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