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于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岐山境內(nèi)),享年54歲。在諸葛亮北伐曹魏的過程中,和司馬懿展開了長期的較量。不過,對于司馬懿來說,卻在曹魏國力擁有優(yōu)勢的背景下,依然沒有占到上風(fēng)。在諸葛亮去世后,蜀漢的整體實力明顯下降,這對于司馬懿來說,無疑是進攻蜀漢的良好時機。不過,自公元234年到公元251年,也即司馬懿直到去世都沒有討伐蜀國。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諸葛亮去世后,司馬懿還是不敢攻打蜀漢呢?
一
首先,在諸葛亮去世后,司馬懿不是不敢進攻蜀漢。根據(jù)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寶雞岐山境內(nèi))。在諸葛亮剛剛?cè)ナ赖臅r候,蜀漢將領(lǐng)楊儀、魏延在撤軍后爭權(quán),楊儀殺死魏延,這促使蜀漢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到內(nèi)亂中。面對這一良機,司馬懿自然不愿意錯過,于是向魏明帝曹叡表示想乘機攻蜀,但是魏明帝未準,這一次進攻的蜀漢計劃只能作罷。在這之后,司馬懿于公元238年率軍平定遼東。此戰(zhàn),意味著曹魏數(shù)十年來遼東問題終于徹底解決。
二
不過,自公元239年之后,曹魏內(nèi)部的斗爭,導(dǎo)致司馬懿分身乏術(shù),沒有精力和時間去進攻蜀漢。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曹芳這位皇帝即位。彼時,魏明帝曹叡留下了司馬懿和曹爽這兩位托孤大臣。曹芳即位之初,曹爽凡事皆與司馬懿商議,,司馬懿亦以禮讓之。后來曹爽聽從親信丁謐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乘機削去司馬懿的軍權(quán)。由此,對于這一時期的司馬懿,因為沒有了兵權(quán),也即遭到了曹爽的架空,自然無法去征討蜀漢了。
三
不過,司馬懿雖然沒有機會去進攻蜀漢,但是,年輕氣盛的曹爽卻帶兵出馬了。正始五年(244年),鄧飏和李勝等人為了令曹爽建立軍功名聲而建議征伐蜀漢。但是,面對諸葛亮留下的費祎,曹爽迎來了一場慘敗。此戰(zhàn),魏國損兵折將,更導(dǎo)致曹爽的威望跌至谷底。到了公元249年,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高平陵之變了。在高平陵兵變中,司馬懿果斷出擊,不僅擊敗了曹爽,更篡奪了曹魏的大權(quán)。當然,篡權(quán)的代價自然需要一定的時期卻平定各地的反叛勢力,比如“淮南三叛”等。
四
最后,公元249年時,司馬懿已經(jīng)70歲左右了。然后到了公元251年,司馬懿就病逝了。對于已經(jīng)70歲的司馬懿,雖然重奪了曹魏的兵權(quán),擁有了征討蜀漢的能力,但是,從司馬氏的利益出發(fā),司馬懿此時最要緊的事情就是鞏固司馬氏的權(quán)力,或者說是做好司馬氏內(nèi)部的接班問題,以此確保司馬氏在之后不會遭到曹魏皇帝的清除。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對于大權(quán)在握的司馬懿,在當時討伐蜀漢所能帶來的收益不是最大的,甚至可能因為自己大軍出征,從而導(dǎo)致曹魏都城被他人控制。也即司馬懿如果在這個時候征討蜀漢,很可能會成為“第二個曹爽”,這是司馬氏不能承受的風(fēng)險。綜上,在孔明去世后,司馬懿終生都沒有攻打蜀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