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遇到幼時一起長大的小伙伴,談起近況,他唉聲唉氣,說自己在生活中諸事不順,在工作中處處碰壁,并說自己命不太好,甚至抱怨自己沒有一個好的出身。
我不太相信命運。
靜靜地聽下來,發(fā)現(xiàn)一個邏輯。在我這位朋友口中,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跟同事關系處理不好,問題都出在同事身上;
跟妻子鬧矛盾,都是“家里那位太矯情”;
對父母也是各種埋怨,“都怪他們,不舍得給我找路子、鋪門路?!薄?/p>
我想起他的小時候。
他是被縱容和溺愛著長大的。從小由家人抱著長大,因為怕他磕著碰著;做錯了事、受了傷等,就“都怪這破椅子,怎么就擋著我們乖孫的路了?!彼粲龅近c無法解決的事,或一有什么需求,只需可憐巴巴地瞅著大人,還未及開口,大人早早就安排妥當……
記得一次,幾個小孩子聚在一起玩耍,他想要別人手中的東西,別的小朋友不給,他便伸手一把搶過,還順帶將對方推倒在地。
對方氣不過,撓了他一下,他就呼天搶地地大哭起來,哭聲立刻引來他的奶奶。老人家上來就逼著對方小朋友跟他賠禮道歉,還說,“誰叫你不早給我們家寶貝玩的?”
一個被溺愛著長大的孩子,他的內(nèi)心究竟在經(jīng)歷著什么?
一個被溺愛著長大孩子,他的內(nèi)心究竟在經(jīng)歷著什么呢?是感覺到自己非常安全、自在,一切都美好無比嗎?
可能在家庭里,在一定時間段內(nèi),的確是這樣的。然而,一旦長大一些,一旦走出家門,他就更容易受挫。因為他的過于自我中心,會讓他失去很多關系。沒人能夠像家人那樣去滿足他。
這時,挫折就發(fā)生了。
在家庭中,他就像是活在一個真空、無菌的環(huán)境里。然而一到現(xiàn)實中,吃著和別人一樣的食物,呼吸著和別人一樣的空氣,立馬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這樣的孩子,會特別脆弱,抗挫折能力很差,經(jīng)不起一點點挫折和不如意。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有以下兩個可能:
一個是去跟社會要無限度的滿足和自由,無法無天,對社會規(guī)條熟視無睹,有的甚至走到違法犯罪的程度。
另外一個,是在人際關系上,特別是親密關系上困難重重。他們的困境是:我的家人已經(jīng)對我這么好了,我很難找到一個像我家人這么好的對象。于是,他們的心,甚至他們本人,就一直停留在原生家庭里面,走不出去,沒法真正有能力經(jīng)營自己的家庭。
很顯然,我的這位朋友,他雖然早過而立之年,卻依然是那個想要依賴他人、遇事就逃避或推卸的孩子。
中國家長不小心就可能陷入的一個誤區(qū)——包辦太多,干涉太多。
這是很多中國家長在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的一個誤區(qū)——包辦太多,干預太多。
我們總是會說,“孩子還小,大一些自然就會了?!笔獠恢?,我們在不經(jīng)意間已經(jīng)扼殺了孩子的自我發(fā)展。
那么,我們?nèi)绾尾拍芴岣吆⒆拥目勾煺勰芰Γ屗麄兠鎸щy和挑戰(zhàn)的時候更富有自信?
第一,給孩子獨自探索的機會和成功體驗
探究那些遇事就退縮、想要放棄的孩子,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普遍存在一個共性,即沒有自信。
何為自信?通俗說,就是我覺得我能行。如何培養(yǎng)自信?兩個步驟。第一,事情成功了。第二個,這件事是我做的。
自信心不是憑空而來的。不是你說你很愛孩子,孩子就一定會有的。要讓孩子跟成功的事件進行綁定。孩子從中獲得“我可以”的體驗越多,自信心就越強。
所以,那些愛孩子的家長,請停下你的過多包辦和替代。你對孩子的過度干預,導致的結(jié)果是孩子要么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要么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這兩種自我認知導致的結(jié)果都是自卑。
第二,請謹慎評價你的孩子
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一方面源于他是如何去做、去嘗試,并從中獲得多少成功的經(jīng)驗;另一方面,則源自于最初與養(yǎng)育者(特別是第一撫育責任人)建立的關系中,父母對孩子的正面而客觀的評價和引導。
生活中常見這樣的父母,他們習慣了用自己或社會的價值觀來評判孩子,往往也會罔顧或打擊到孩子的自信。
比如,孩子出門不叫人,父母就會擔憂地問:“這個孩子是不是怕生/膽小啊?”
孩子遇到困難向父母尋求幫助,大人就會很焦慮:“這么點困難都不能克服,怎么能行?”
孩子真的如父母說所的那樣“膽小”“怕生”“畏難”“沒有毅力”嗎?
未必,這是因為我們大人站在了自身立場做的片面評價,對孩子來說,他們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只有兩種反應方式:“我能行/我知道/我想自己來”,或是“我需要幫助/我不知道/我很無助”。
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盡量少去給孩子定性,而是要努力看到孩子不同行為背后,真正的心理需要。該放手的時候請盡量放手;該提供支持的請給予支持。
很多看似行為方面的問題,其根源出在情緒或心理方面。
就像我的一位發(fā)展心理學老師說過的:
“大多來咨詢的兒童或青少年,都是因為行為問題或?qū)W業(yè)問題。但在與孩子建立聯(lián)系之后,我通常發(fā)現(xiàn),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出在孩子更深層的情緒或心理上,更確切地說,是出在孩子父母本身的情緒和教養(yǎng)態(tài)度上,而孩子這些問題只是浮于父母教育問題之上的表象罷了?!?/p>
如果從孩子的生命早期開始,父母就能夠恰當而認真地觀察孩子的需要,鼓勵孩子主動而積極的嘗試,并在孩子需要幫助時積極介入,或適當幫扶或恰當提點或耐心指導,相信孩子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并更好地激發(fā)自身的潛能。
這是因為,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或左右孩子的所思所想,越是小的孩子,越是從父母眼中看見未來的自己。
父母一味的包辦或片面的評價,對孩子來說都是摧毀性的,都是對孩子不斷失敗的催眠與預言——“你是不行的?!薄澳闶悄懶?畏難/做事沒有毅力的?!?/p>
不妨換個角度去看你的孩子呢?
聽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經(jīng)由我們而來,他投胎于我們,我不曾教誨他,只是帶他生活。生命,是一個歷程,親子只不過是我們和孩子相遇的形式。
兩個獨立的生命之間,因愛相聚,由愛生長,僅此而已。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