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人們通常無法抑制“我知道”“我懂”“我經歷過”“我知道什么對你最好”的想法。自我強盛,無法給予孩子安靜和獨立的空間。大人們應該懂得停止制造噪音和干擾。孩子不是用來玩耍的玩具,也不是用以控制的物體。從他們出生開始,即便因幼小需要有人照看,也應被當作獨立的生命來平等對待。
跟在一個小孩子的后面,觀察他,放開他,而不是放棄他,無視他。這種分寸的把握,是內心沉靜自覺的成人才能具備的能力。自己沒有好好成長,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支持孩子。在沉靜自覺的家人身邊,孩子會自然習得如何沉靜自覺地去感受世界。必要的放手和冷淡,是一種高明。
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處理情緒,他們同樣不會妥善處理孩子的情緒。如果父母不知道該如何真實地與自己相處,他們也不會懂得如何真實地與孩子相處。所以,他們也無法教會孩子如何真實地與自己相處。
2.一次在意大利的一個餐廳吃午餐,三個外國人帶著一個五六歲的男童進來用餐。中途,男童不知為何發(fā)起脾氣,不聽勸,在地板上劇烈翻滾,又哭又叫,聲音十分刺耳。周圍還有旁人,大人們坐在的各自的位置上,看著菜單,保持沉默。沒有人搭理男童,任由他翻滾哭叫,聽而不聞,視若無睹。這需要一定的勇氣,在這種時候保持鎮(zhèn)定不容易。但他們做到了。
孩子終于疲憊不堪,坐起來,哭聲也轉小。這時一個母親模樣的人走過去,把他拉起來,輕聲說了幾句話。孩子回到自己的位置,擦干眼淚,抹干凈手。自此這頓飯他吃得老實得很,再沒有吵鬧。
比起那種干擾、操縱孩子并認為理所當然的做法,西方的父母更懂得尊重孩子的情緒,讓他們學習自我管理。這種能力,比他們多學會幾個故事、多做幾道數學題重要得多。獨立性是穩(wěn)定心態(tài)的基礎。
3.90多歲的家守拙堂開辦教室,寫了一本教育生涯回憶錄。在文中提到一句日本諺語:孩子是看著父親的背影長大的。
大人是孩子的榜樣,其一言一行,非常重要。如同在透明的心底,折射出來的第一抹光影。那光是紅的,孩子便認為世界是紅的;那光是藍的,孩子便認為世界是藍的。這些感知如果出了差錯,他們就需要經歷很長時間去改變自己的認知,那樣會很辛苦。
給他們溫柔和清凈的光,以背影帶領他們,是有效模式。不展示過于功利的價值觀,單以生命本身來說,展示真實的、不拘泥的、獨立自在的狀態(tài),是重要的。
他否定對孩子過于苛責和給予壓力的教育方式,也提出絕不可嬌生慣養(yǎng)。對孩子要有一些更為長遠的考慮,適當讓他們吃些苦是必要的。
帶心愛的孩子去旅行。文中所指的旅行,并非舒適或奢華的觀光,而是學校和家長應該有意識地組織孩子在寒冬和盛夏季節(jié),進行長途行軍、爬山、露宿等活動。這個觀點很日本式。那一年我在日本長野縣山區(qū)旅行,曾目睹穿校服的孩子們野游。他們長時間步行在山道上,累了就坐在路邊休息、喝水、聚餐,看見陌生人會有禮貌地微笑問好。
“孩子應該像野外的植物一樣經歷與病蟲害的殊死斗爭,經歷嚴寒酷暑的考驗。我們大人不需要用過多的規(guī)則去束縛他,只需要默默地守望,適時地鼓勵?!?/p>
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如果他還沒有到這樣的年齡,也應該經常跟父母一起旅行。經歷乘坐交通工具的奔波,旅館間的輾轉,看一路變化的風景。當他看見父母與外界和他人的接觸應對,會學到現實中的交往方式。此時,父母更應該注意言行舉止,對待服務人員有禮,處理問題干脆認真,對他人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孩子也會默默吸收這一切。同時,對景物如何審美,父母對傳統(tǒng)的文化如何講解,都是給予孩子的學習機會。
4.他說,在幼兒時代要注意對孩子的“欲望、情操、知識”的綜合教育。要經常讓孩子練習日常的禮貌用語,“謝謝”“早上好”“請慢用”“我回來了”“我走了”之類的話,要扎實地用。讓孩子在家庭中首先接受以舉止、禮貌為中心的情操教育。
同時,為他們創(chuàng)造閱讀環(huán)境。在優(yōu)秀的繪本作品中,孩子可以學會許多,在故事中找到榜樣和共鳴。也必須讓孩子學會和周圍的人和諧交流,共同生活?!芭囵B(yǎng)孩子有一個寬容、平和、坦率的胸襟……在這個善惡交集、玉石混雜的世界,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原諒他人的寬容氣量。”
家長可以用身邊的小事來逐步培養(yǎng)孩子的寬容心,比如在公共交通、公共場所主動照顧弱者等?!翱傊惶籼匏说娜秉c,原諒他人的過失,信任他人的自覺性,在培養(yǎng)這種寬容心態(tài)的過程中,不光是大人和孩子會從中得到樂趣,而且我相信,這也一定會使孩子們未來的人生更加開闊?!?/p>
學會等待也是很重要的。
與此對比,讓孩子上多少節(jié)培訓課,學習到多少種技能,是處于靠后的排位。老人注重的是“道”,不是“術”。他回憶在他的少年時代還會經常使用“修身濟世”的成語,那時還有“修身”這門課,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隨著西方文化的侵入,日本社會的發(fā)展,此類成語“已成為死語”,失去了現實意義。孩子在社會的影響下,更強調自由和平等的觀念,而失去對責任和義務的領會。
這種現象又何止在日本。隨著物質文明和科技的進步,傳統(tǒng)品德和公共道德的教育被忽視。作為一個歷經時代滄桑的從事教育事業(yè)的老人,他對此十分警醒。
“父母應該把孩子視為天賜的恩惠……隨著孩子的成長,要讓其接受最樸素的做人的道理,特別是要培養(yǎng)孩子對事物徹底理解的能力。要求孩子對任何事都應有明確的態(tài)度。這樣孩子對任何事都會認認真真地去做,即使再辛苦也不會想到中途放棄,而是克服困難向前看,意志也變得堅強?!?/p>
家守拙堂老人的觀點,即便就目前來看,也沒有絲毫落伍或脫節(jié)之感。這是樸實而開闊的智慧之道。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