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完璧歸趙”,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guān)的歷史事跡。
“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但能夠完全理清這個故事前因后果者,恐怕少之又少,例如曾為楚國鎮(zhèn)國之寶的“和氏璧”是如何流落趙國的?又如秦昭襄王為何非要將“和氏璧”弄到手?再如既然已經(jīng)“完璧歸趙”,“和氏璧”為何最終還是落到了秦國手中?今天,我們就從頭到尾來回顧一下這個故事。
曾為楚國鎮(zhèn)國之寶的“和氏璧”,為何會落入趙惠文王手中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擁有自己的鎮(zhèn)國之寶,《戰(zhàn)國策》中便有“周有砥厄,宋有結(jié)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的記載,其中“和璞”指的便是和氏璧,那么“和氏璧”作為楚國的鎮(zhèn)國之寶,又是如何落入趙惠文王之手的呢?
目前關(guān)于和氏璧的最早記載,見于《韓非子》、《新序》等,根據(jù)書中記載?!昂褪翔怠笔怯纱呵飼r期,楚國一個叫做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中無意得來,傳說著名的“卞和洞”便是當(dāng)初發(fā)現(xiàn)“和氏璧”的地方。
發(fā)現(xiàn)“和氏璧”后,卞和曾先后向楚厲王和楚武王獻寶,但卻均被玉工認為只是普通石頭,結(jié)果反倒導(dǎo)致卞和被砍去了左右腳,直到楚武王薨逝、楚文王即位,這才命人剖開璞玉,這才使得這塊稀世之玉面世,遂被命名為“和氏璧”,并將其作為楚國的鎮(zhèn)國之寶。
“和氏璧”歷經(jīng)長期傳承,到了楚懷王時期,楚國為了在戰(zhàn)國中期爭霸,欲廢魏太子嗣,送回流亡在楚的魏公子,為此令尹昭陽于楚懷王六年(前323年)率兵攻打魏國,奪取襄陵等八邑,史稱“楚魏襄陵之戰(zhàn)”,威震齊、燕、趙、魏、秦、韓六國。為此,楚懷王將鎮(zhèn)國之寶“和氏璧”賜予昭陽。
一次,昭陽設(shè)宴招待門客之時,將“和氏璧”取出供門客欣賞,卻有賓客趁機起哄擾亂宴會,趁亂偷走了“和氏璧”。當(dāng)時參加宴會的張儀,還被昭陽門客誣陷為盜賊,慘遭了一頓嚴刑拷打。而張儀在成為秦國相國后,也曾為此對楚國進行報復(fù),而和氏璧也就此下落不明。
五十多年后,趙國太監(jiān)繆賢偶以500金購得和氏璧,后被趙惠文王得知,遂將和氏璧納入宮中。至此,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數(shù)百年傳承,曾被作為楚國鎮(zhèn)國之寶的“和氏璧”,就此落入了趙國手中。
“和氏璧”無非一塊美玉罷了,秦昭襄王為何非要不可
到戰(zhàn)國后期,隨著魏、楚、齊三國的先后衰敗,自“商鞅變法”以來,歷經(jīng)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三代君王治理,再加上對列國的不斷蠶食,秦國已經(jīng)逐漸成獨霸之勢。
而縱觀東方六國,魏國早已衰敗,齊國則因“五國伐齊”而實力大損,楚國也因在秦國的不斷打壓下國勢日衰,對秦國幾無抵抗之力。唯獨趙國在“胡服騎射”后,內(nèi)有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名相良將,國力得以穩(wěn)步提升;外則西破林胡、樓煩、北滅中山,拓地千余里。再加上趙國民風(fēng)彪悍,使得趙國迅速成長為了秦國的新對手。
對于秦國來說,趙國乃是其一統(tǒng)天下的最后障礙;而對于趙國來說,秦國則是其稱霸列國的最大對手。因此,秦趙兩國關(guān)系日益緊張,相互之間不斷試探,趙武靈王使秦事件的發(fā)生,更使得秦昭襄王對趙武靈王極為忌憚。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出兵伐齊,連下齊國七十二城,攻破齊都臨淄,齊國僅余莒、即墨兩城苦苦堅守,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對手便又少了一個。解決了齊國之后,相對于暮氣昭昭的楚國,秦昭襄王便將目光重新聚焦在了趙國身上。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秦昭襄王得知趙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便派使者送信給對方,表示愿意用十五城來換取和氏璧。趙武靈王于是找來大臣商議對策,宦者令繆賢便向趙武靈王推薦了自己的門客藺相如。
“和氏璧”價值固然較高,但說到底也不過是塊美玉罷了,對于秦昭襄王這樣的雄主來說,他為何要拿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呢?其實這恰恰說明了秦昭襄王的政治眼光,齊國衰落以后,他已經(jīng)準確的預(yù)感到,秦趙兩強之間必有一戰(zhàn),此時趙武靈王已經(jīng)去世,而這位新趙王昭襄王則不太了解,因而不論是換取“和氏璧”,還是此后的“澠池相會”,皆為秦昭襄王的試探之舉。
藺相如巧妙周旋“完璧歸趙”,秦昭襄王打消攻趙念頭
在繆賢的推薦下,趙惠文王最終決定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秦昭襄王則在張?zhí)右娏颂A相如,見到藺相如奉上的和氏璧后,秦昭襄王極為高興,便將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
藺相如見秦昭襄王根本沒有交付十五城的意思,便上前說道,“和氏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昭襄王聞言,便將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卻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fā)豎立,對秦昭襄王怒道,“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這才將其討回。大王要是逼我,我的頭現(xiàn)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昭襄王怕其撞碎和氏璧,只好婉言道歉,并召喚負責(zé)的官吏察看地圖,向藺相如指出將要交付的十五座城池。藺相如看出秦昭襄王不過是敷衍之詞,便言稱趙王在送璧的時候曾齋戒五天,要求秦昭襄王也要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安設(shè)“九賓”的禮節(jié),這才愿意獻上和氏璧。
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yīng)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 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yīng)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fā)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國。
等到秦昭襄王齋戒五天,又在朝堂上設(shè)了“九賓”的禮儀,再次請出藺相如,藺相如卻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皆無誠信,因此自己已經(jīng)讓人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并要求秦昭襄王先將城池交割,趙國倒是必將和氏璧奉上。
秦莊襄王見狀,苦笑不已,有人建議將藺相如治罪,秦昭襄王卻表示不必了,即使處罰了藺相如也會不再得到和氏璧,反而會影響秦趙的關(guān)系,反倒不如將其好好招待一番,將其送回趙國。
綜上,這便是“完璧歸趙”的完整故事?!昂褪翔怠北臼浅?zhèn)國之寶,卻因令尹昭陽的疏忽而被盜至趙國,進而又變成了秦趙博弈的“工具”。
正是由于藺相如的巧妙機變,不僅使得“和氏璧”完好無損的返回趙國,而且使得秦昭襄王打消了攻打趙國的心思,轉(zhuǎn)而將攻擊的目標放在了楚國身上,于是便有了之后的“鄢郢之戰(zhàn)”,而秦趙之間的再一次博弈,則是在楚國徹底衰弱之后,并由此引發(fā)了“閼與之戰(zhàn)”。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