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吼孩子會造成什么影響?吼叫孩子的危害,爸媽清楚嗎?對于父母而言,孩子不服管教,是最讓人頭疼的一件事,我們常常會控制不住扯著嗓門對孩子吼。
關于吼娃,道理大家都懂,但還是忍不住,平靜之后,又悔不當初,最后惡性循環(huán)。
比如上學這件小事,從起床穿衣到吃飯出門,孩子各種磨蹭不配合,每天早晨就像打仗一樣:
“我需要你1分鐘之內,穿好衣服!”
“說了這么多次!你怎么還是這樣!”
“非得揍你一頓 ,你才動是不是!”
孩子哭哭啼啼背著書包去幼兒園,父母送完孩子回來開始難過:“我今早是不是對孩子太兇了?”
然而第二天又情景再現(xiàn)。
國內一中小學在線教育平臺曾經做了一次調研,揭秘“中國式吼叫”。
數據顯示,不管是西部地區(qū)、中部地區(qū)、東部地區(qū),均有超過88%的父母吼叫過孩子,同時在調查中也發(fā)現(xiàn),年齡越低的家長越愛吼叫孩子,30歲左右的新手父母常吼孩子的比例很高。
在家庭教育面前,吼叫似乎成了很多父母過不去的坎。
然而孩子不聽話,吼叫有用嗎?
拿陪孩子寫作業(yè)來說,有人說,唯有作業(yè)能沖淡親情。小區(qū)里此起彼伏的咆哮聲,都在預告著吼娃寫作業(yè)的痛苦:
“什么關系?啊?什么關系!”
“到底什么關系?你說!”
……
“它們互為相反數啊?。?!”
然而,痛苦的并不僅是父母,還有孩子,他們在父母的吼聲中,帶著深深的恐懼感,每寫下一個答案都帶著恐懼。
我曾看過一個關于作業(yè)的采訪,有個小男孩說:“每次我題一寫錯,我爸就暴跳如雷,可是他越吼,我就越緊張,越寫不好,我希望他能好好講道理,不要太生氣。”
看,這就是孩子對父母吼叫的反應,他根本不記得作業(yè)寫錯了什么,只記住了爸爸的吼叫。
有句老話說:“有理不在聲高”。
其實教育也一樣,如果打一頓、罵一頓、吼一聲,孩子所有的行為問題都迎刃而解,那教育未免也太簡單了。
吼孩子的確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但并不能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當我們高聲尖叫,孩子會本能的逃避,本能的害怕,他滿腦子都是緊張,想要快點離開這個情景,你說的再有理,他也聽不進去。
不得不承認,發(fā)脾氣,并不能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而且深深地傷了孩子的心。
國外有一個很有名的繪本叫《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內容是一只小企鵝在面對媽媽發(fā)火時,嚇得魂飛魄散。
“我想叫,但沒有嘴。我想找,但沒有眼睛。我想飛,但沒有翅膀......"
故事的最后,媽媽找到了小企鵝丟掉的部分,并把他們重新縫好。但是孩子受過傷害的心靈早已無法彌補。
總得來說,面對孩子的“皮”,父母的引導,應該盡量是溫和的。
《小豬佩奇》是很多大人和小孩都喜歡看的動畫片,在這部片中,佩奇有個非常溫柔的媽媽,她很少生氣,
佩奇喜歡在泥坑里跳來跳去,把渾身都弄臟,佩奇沒有生氣,只是告訴她:“如果你要在泥坑里跳,你必須穿上靴子才行。”
因為很少吼孩子,所以佩奇媽媽這種溫和的批評反而更有力量。
然而到了自家孩子,很多父母會發(fā)現(xiàn),不管怎么溫柔,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孩子壓根就不買賬。
有個家長曾經留言說:“溫柔不了,小孩都是欠收拾,你給他臉,他就不知道收斂點。”
其實所謂的溫和,并不是說對孩子百般縱容、苦口婆心地說教,而是給溫柔添一份堅定。
舉個例子,當孩子哭著鬧著要買玩具,不是跟他吼:“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滾回家!”也不是溫柔地拒絕了,一會又心疼改口:“好好好,買一個。”
而是提前給孩子明晰邊界、建立規(guī)矩,態(tài)度堅決,比如提前和孩子說好,一個月只能買一次玩具,多了不買。
看著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很想要新玩具,可是咱們之前說好了,這次不買玩具。你想哭,媽媽抱著你哭一會,哭好了,我們就回家吧!”
父母和善而堅定的態(tài)度守住自己的原則,孩子下次自然就會知道,不合規(guī)矩的要求,哭是沒有用的。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父母溫柔地對待,但沒有哪個爸爸媽媽可以永遠保持溫和淡定。
偶爾一次的情緒失控不是大問題,只不過別讓失控變成家常便飯,這也是真正考驗我們的地方。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