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在位時期,和珅算的上是最備受矚目的寵臣了。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當乾隆皇帝的儀仗隊侍從起,到嘉慶四年(1799)太上皇乾隆駕崩后,嘉慶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條大罪,權臣和珅的一生可謂是十分波瀾壯闊。
也正因此,對于和珅最后的結局,我曾有過不少疑問,最大的疑問還是和珅與嘉慶皇帝之間的關系。從嘉慶皇帝登基到和珅被賜自盡,其實有四年的時間,一個待在乾隆皇帝身邊能取得多年信任的權臣,為何不選擇緩和與嘉慶皇帝之間的關系,或者向嘉慶皇帝示好呢?他無視嘉慶皇帝的行為和舉動,必定會讓自己在乾隆死后成為嘉慶皇帝的眼中釘,但和珅為何還是這樣做呢?
要想充分了解和珅這樣選擇,還是要從嘉慶皇帝即位說起。和珅從古至今都是出了名的大貪官,這也是和珅后期做官最大的目的。的確,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也知道乾隆皇帝看重自己什么,在為官期間完美詮釋了“貪官不懶”這一道理。
如此看來,和珅雖然是個貪官,但能力出眾,這就是為什么乾隆倚重和珅的重要原因。而在嘉慶皇帝即位后,和珅依然是站在太上皇乾隆身邊的那個人。據說這個時期,乾隆已是垂暮之年,但依然堅持上朝,上朝時就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慶皇帝身邊。和珅作為乾隆最信任的臣子,負責“聽取”乾隆說話,然后下判斷,在告知給朝臣,一定程度上把持朝政,也正因此,和珅被清人稱為“二皇帝”。
這樣的稱呼或許傳不到嘉慶皇帝的耳中,但是坐在乾隆身邊的嘉慶皇帝,怎么會感受不到那份來自和珅的壓力呢?真正握有實權的是乾隆,而負責傳達消息的是和珅,嘉慶對和珅的反感與恐懼在此時就已種下種子,只需等待一個契機,這個種子就能瞬間發(fā)芽瘋長。而這個契機,就是乾隆死后,和珅做出了讓嘉慶皇帝寢食難安的罪行。
自康熙以來,朝廷上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就是當官員到了一定級別,無論貪污多少,都不算是什么重大的罪行,所以即使民間流傳著“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樣的傳言,嘉慶皇帝也不敢隨意處置和珅。那和珅到底還做了什么錯事,讓嘉慶皇帝最后賜他自盡呢?
我們去查找和珅和嘉慶之間的那些恩怨,不難發(fā)現一位皇帝對一位權臣最不放心的地方無疑是這個臣子是否有不臣之心,盡管我們未從和珅的身上發(fā)現這樣的蹤跡,但乾隆時期,和珅就沒少針對嘉慶,這也是為何嘉慶對和珅如此提防的原因。
在乾隆選定嘉慶為繼承人后,和珅就曾用各種各樣的小動作表達過他對嘉慶的不滿。比如,他就曾在嘉慶身邊安插吳省蘭監(jiān)督嘉慶,一有風吹草動,和珅就向乾隆報告,說嘉慶想要架空太上皇。乾隆晚年確實沒有年輕時的判斷力,也曾被和珅帶著走,真的對嘉慶產生過誤會。
也正因此,嘉慶總能在和珅的身上讀到深深的惡意,所以在一聽到和珅的二十條罪狀時,嘉慶便選擇了最快的方式處置和珅。因為他認為和珅對自己的皇位有很大的威脅。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和珅真的有謀權奪位的想法,又怎么會在短短幾日就從云端跌至谷底?
和珅也知道自己沒能在乾隆在位時扳倒嘉慶,在嘉慶成為實權者后自己必然會得到嘉慶皇帝的反擊。但他在乾隆在位時卻幾乎未向嘉慶示好過。這也很好解釋,因為和珅明白,自己不能這么做。
乾隆晚年或許有些糊涂,但就像和珅十分了解乾隆一樣,乾隆也同樣了解和珅。他信任和珅,默許他站在高位肆意斂財賣官,但他也清楚底線,絕不會允許和珅在討好自己的同時向嘉慶示好。這對乾隆皇帝來說不僅是權力的制衡,更是他能容忍和珅的底線。
和珅自然也清楚乾隆的底線,他清楚年邁的乾隆不可能護自己一輩子,但他也不敢在乾隆的面前去示好嘉慶,而嘉慶本來就不是和珅心中的儲君人選,所以和珅才會給嘉慶使絆子。在嘉慶的眼中,和珅無疑是個狠毒的貪官,是曾想置自己于死地的權臣,所以在聽到和珅那二十條罪狀后,他便當機立斷的處理掉了這把懸在心頭上的刀。
但在和珅死后,冷靜下來的嘉慶皇帝卻后悔了。因為他發(fā)現這位權臣并沒有軍隊,也沒有任何謀反的想法。大臣們提議嘉慶繼續(xù)追查和珅藏起來的財寶。但嘉慶卻沒什么興致,他只覺得自己并沒有真正了解這位貪官以及和珅是否罪該致死?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