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姜維和諸葛亮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姜維和諸葛亮都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此拼命下,蜀漢的亡國命運為何還是救不回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而如此能力卓著的兩代軍政綜合型能臣,竟然沒有將蜀漢帶出蜀中,沒有挽回蜀漢被魏國滅亡的結(jié)局,讓那些喜愛蜀漢勢力,推崇諸葛孔明的后人,感到無盡的遺憾。但細細想來,蜀漢的命運屬于先天性的,而且自它降生以來,被滅亡的命運就已經(jīng)注定。
作為最后、最弱小的勢力,蜀漢是在夾縫當(dāng)中成立的,北有曹魏、東有孫吳、南有南蠻、西有羌氐,可以說是十面埋伏都不為過。而且更為絕望的是,就這么一塊絕地,還是憑借著劉備勢力的一眾良將賢臣拼下來的,否則,劉備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
但可惜的是,劉邦這個漢高祖利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搶得了爭奪天下的先機,同時也斷絕了他的后裔劉備“匡扶漢室”的理想。有了曹魏對于漢中的虎視眈眈,徹底斷絕了蜀漢北出漢中的可能性,所以諸葛亮和姜維的數(shù)次北伐皆以失利而告終,空消耗了蜀漢的有生之力。
因此,無論諸葛亮和姜維的能力如何,從地理位置上來講,蜀漢就沒有擴大版圖的余地,更沒有擴大領(lǐng)土的突破口。如果說地利上講,蜀漢屬于防守有余、攻擊不足的話,那么天時也同樣不在蜀漢一邊。
光說著名的五虎上將,臥龍、鳳雛等大賢,紙面上蜀漢的高端實力還是具備很大優(yōu)勢的,但可惜的是這些人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年齡問題。
劉備入主蜀漢之后,穩(wěn)定局面的時刻也正是他稱帝之時,但僅僅三年之后,蜀漢那批曾經(jīng)叱咤風(fēng)云的武將謀臣,卻已經(jīng)寥寥無幾了,甚至不客氣地說,等到劉禪即位六年之后,趙云去世之后,整個蜀漢能打的就一個魏延了。
文臣倒是有一批,除了諸葛亮之外,蔣琬、費祎等人也是很有能力的,甚至作為一軍之帥都可以勉強支撐起攤子來。
但猛將之所以被稱之為猛將,就是因為他們在戰(zhàn)場上能人之所不能,取得原本沒有絕對把握的戰(zhàn)爭,正如諸葛亮永遠都取代不了關(guān)羽、張飛等人的作用一樣。
在這批猛將年華最為美好的時候,個人武力處于最為巔峰的時候,劉備這個賢主卻在四處流浪,而等到劉備終于夾縫中取得了一個穩(wěn)定的大后方的時候,那些打天下最為重要的猛將卻已經(jīng)日暮西山,甚至先劉備一步而去了。
天時、地利皆不在蜀漢一邊,而如此艱難的情況下,蜀漢之所以能在魏、吳的夾縫中建立,憑借的、甚至是唯一可以憑借的正是人和。
但很可惜,一方面蜀漢的人和,并沒有強大到能打破天時和地利兩項因素不足的程度;另一方面等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蜀漢唯一憑借的人和也沒有了往日的強大。
宦官弄權(quán)、內(nèi)部猜忌傾軋,蜀漢積攢的一丁點家底,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消耗,加上數(shù)次北伐所帶來的整個蜀漢厭戰(zhàn)情緒,導(dǎo)致了蜀漢民生之力的衰落。
被諸葛亮稱作未來柱石的費祎都開始弄權(quán)內(nèi)斗的時候,劉禪寵信宦官來制衡朝堂的事情就不顯得那么奇怪了,而正是文臣的跋橫,導(dǎo)致了軍事領(lǐng)頭羊的姜維只能借屯田來保全自己。
朝堂大臣不盡其責(zé),以往厲兵秣馬的生氣消失殆盡,蜀漢經(jīng)過了十多年的努力,并沒有取得大家想象中的成果,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所有人都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而與此相反,雖然曹魏同樣因為內(nèi)斗的原因,國力并沒有任何增強,但因為雄厚的底蘊,使得曹魏同樣沒有衰弱,曹魏實力不變的情況下,蜀漢的衰弱,就成為了拉開彼此實力差距的最大問題。
當(dāng)天時、地利、人和都不能成為蜀漢的憑借的時候,蜀漢的滅亡也就成為了注定的結(jié)果。
這已經(jīng)不是人力可以回天的勢態(tài),正如傳說當(dāng)中諸葛亮無法在五丈原用七星北斗陣向天借命一樣,蜀漢的滅亡也是大勢所趨,是諸葛亮和姜維無法挽回的最終命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