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字懷英,唐朝政治家,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曾兩度為相,深得武則天的信任與器重。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狄仁杰和北宋時期的名臣包拯一樣,以不畏權(quán)貴著稱,屢屢為民請命,并且終身清廉。
狄仁杰為后世所津津樂道的是,他在武則天稱帝期間,敢于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從而使李氏的唐朝社稷得以延續(xù)。
其實,早在唐高宗李治時代,狄仁杰就多次因政事與唐高宗據(jù)理力爭,讓唐高宗及群臣感到他的公正與無私。
狄仁杰做的下面這四件事,最終讓唐高宗發(fā)出嘆服:“真大丈夫也!”
第一件、彈劾唐高宗寵臣
高宗年間,左司郎中王本立獲得唐高宗的寵信,驕橫跋扈,朝堂上下無人敢惹。對此,侍御史的狄仁杰上奏,向皇帝提出彈劾王本立,請求將其交付法司審理。但唐高宗很想袒護,不肯下詔懲處王本立。
狄仁杰諫道:“國家雖然缺乏人才,但卻不缺少王本立這種人。陛下為何要愛惜此人,而虧損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寬赦王本立,就請把臣放逐到無人之地,作為以后的忠貞之臣的警戒!”
唐高宗聽到狄仁杰竟然提出不治王本立的罪,就要自請“棄臣于無人之境”,只好答應將王本立治罪。
第二件、彈劾為唐高宗建造豪華行宮的官員
司農(nóng)卿韋弘機為唐高宗建造行宮,但他所督建的宿羽、高山、上陽等離宮太過奢華,上陽宮臨洛水,有虹橋橫跨洛水,極其豪華排場,壯麗輝煌。
對此,尚書左仆射劉仁軌不滿,他說前方將士正在和吐蕃出生入死地作戰(zhàn),皇帝的行宮卻建的這般奢華,他也知道狄仁杰也對此不滿,就找到狄仁杰,要作為侍御史的狄仁杰出面彈劾韋弘機。
然而,韋弘機不服,回應說各有各的職責,我這是盡我的責任。
恰巧,韋弘機的家人犯了盜竊罪,狄仁杰再次強烈提出彈劾韋弘機,唐高宗只得將韋弘機免職。
第三件、有理有據(jù)勸諫盛怒之下的唐高宗
宜鳳元年(676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是年,左威衛(wèi)大將軍權(quán)善才、右監(jiān)門中郎將范懷義誤砍了昭陵的柏樹,昭陵是唐高宗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狄仁杰上奏此罪按律當免職,但盛怒之下的唐高宗卻非要處死他們。唐高宗性子雖然有點軟,但對這種問題絲毫不軟軟。
狄仁杰卻上奏辯護,認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怒道:“他們砍伐昭陵柏樹,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須處死。”
狄仁杰直言道:“漢朝時有人盜取高廟玉環(huán),漢文帝想要滅其族。張釋之當廷諍諫道:‘假如盜取長陵一抔土,又將如何治罪?’漢文帝因此只殺其一人。陛下的律法懸掛在宮外闕門上,罪不至死而要處死他們,如何取信于天下?現(xiàn)在只因誤砍一棵柏樹,便要殺掉二位大臣,后世又將如何看待陛下?”
狄仁杰說的這番話有理有據(jù),既委婉又懇切,唐高宗思慮了好一陣,才怒氣稍解,免去了二人的死罪。
實際上,狄仁杰和權(quán)善才、范懷義二人毫無關(guān)系,他完全是按照律法定的罪,為此不惜頂撞皇帝。
第四件、不信妖言
狄仁杰剛正無私的風格,讓唐高宗升遷其為度支郎中,管理財政。
一次,唐高宗要前往汾陽宮巡行時,狄仁杰負責打前站,安排皇帝一路上的交通、食宿。
當時,到汾陽的路上要經(jīng)過一個妒女祠。當?shù)厝擞袀€傳說,但凡“盛服過者必致風雷之災”。
為此,并州長史李沖玄打算征發(fā)數(shù)萬民夫,另外開辟一條御道。
但狄仁杰偏偏不信這個邪,他說道:“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舊唐書·狄仁杰傳》)
是啊,皇帝出行,有千乘萬騎的隨從,有風伯為之清塵,有雨師為之灑道,還怕什么妒女之害呢?
狄仁杰一語,免除了數(shù)萬人的勞役,唐高宗得知后,結(jié)合以前的那些事兒,由衷地發(fā)出感嘆:“狄仁杰真是個大丈夫啊!”
狄仁杰不僅自己剛正,還從不嫉賢妒能,他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并大膽地舉薦人才,他為相期間,先后舉薦了荊州長史張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監(jiān)察御史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數(shù)十人,這些人后來都成為了唐代名臣。
張柬之正是那位發(fā)動“神龍政變”,逼迫年邁的武則天退位,還政于李顯,恢復大唐江山的政變主要人物。
700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痛哭:“朝堂空矣!”并且還廢朝三日,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