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與太平公主曾聯(lián)手發(fā)動唐隆政變,但在這之后兩人卻反目成仇了,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李隆基與他的姑姑太平公主很親,因為姑姑是他小時候唯一可以見到的親戚。
李隆基的童年不太美好,他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出生時父親李旦雖是皇帝,但完全是奶奶武則天手中的傀儡,朝不保夕。果然,李隆基五歲時,奶奶改朝換代,成為武周開國帝王。李旦退位后,一大家子被軟禁了起來。
更為殘酷的是,李隆基九歲時,母親竇氏與李旦的正妻劉氏,被人誣陷使用厭勝之術詛咒女皇,被武則天來了個活不見人,死不見尸。為了自保李旦隱忍不發(fā),勒令兒子們也不準顯露悲傷。李隆基就是在這樣一個殘酷而又壓抑的環(huán)境下長大。
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處境則要好得多,因為她不但是武則天最疼愛的小女兒,還是武家的媳婦,可以自由出入禁宮。所以,太平公主便是李隆基哥五個,自幼唯一可以見到的親戚。
太平公主雖然是武攸暨的妻子,但心一直向著李家。她繼承了母親對政治的敏感與過人的權謀,幾次在關鍵時刻果斷出手,挽救了李家江山。最為重要的一次,便是唐隆政變。
唐隆政變非常成功,由太平公主幕后策劃,李隆基臺前實施,一舉將韋后及其黨羽一網(wǎng)打盡,并廢除了韋后所立的少帝李重茂,擁李旦復位,避免大唐江山再次再次易主,使國家逐步回到了正軌。
但是,李旦在龍椅上屁股還沒坐熱,擁他復位的兩大功臣,妹妹與兒子便開始暗中較勁,雙方你來我往,斗得不亦樂乎。太平公主與李隆基聯(lián)手政變,姑侄配合默契,而且從小又很親近,他們?yōu)楹畏茨砍沙鹉?
政治是殘酷的,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面前,親情脆弱的不堪一擊,歷朝歷代都是這樣。在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姑侄二人之間也不例外。
首先,二人貌合神離。
姑侄二人發(fā)動政變的目的截然不同,之所以并肩合作,僅是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干掉韋后。
武則天退位后,中宗李顯登基。李顯是個糊涂皇帝,在穩(wěn)定政局方面辦法不多,僅有的一點能力都用在了培植勢力,打擊異己上面。結(jié)果還培植了一個白眼狼韋后,不但把持了大權,還毒死了李顯,準備篡奪李家江山,當?shù)诙€女皇。韋后踏著武則天的足跡一步步接近女皇,情況萬分緊急。
對太平公主來說,李家坐天下也好,武家坐天下也罷,她都能夠接受,不會影響她的利益,而韋后坐了天下她就十三不靠了。所以她堅決反對韋后上位。
李隆基的身份只是一個普通王爺,非嫡非長,在太平盛世恐怕一輩子都觸及不到核心政治,而他偏偏有一顆帝王心。從小就霸氣外露,讓小伙伴們都叫他“阿瞞”(曹操的小名)。
李隆基長大后,不論就職地方還是待在中央,十分注重挖掘人才,培植個人勢力,在那個動不動就操刀子發(fā)動政變的年代,李隆基重點拉攏了幾個禁軍將領,時刻準備著干一票大的。
韋后專權日甚,李隆基看她越來越不順眼,竟敢惦記我李家的江山!按照當時一貫的做法,李隆基準備發(fā)動政變,干掉這個野心勃勃的女人。但是,畢竟自己初出茅廬,名頭不響,經(jīng)驗不足。
找父親?不行,因為李旦一旦參與,就沒有他李隆基什么事了,即便他立再大的功,皇位也是父親的,將來也是大哥的。如果成功了再告訴父親就不一樣了,將父親擁上龍椅,他好意思不給個太子!
于是,李隆基絕對打著父親的旗號,但不告訴父親,以解決名頭不響的問題。而經(jīng)驗不足的問題,他找到了謀略過人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心思縝密,一看到老三不找父親來找自己,便猜到了他心里的小九九,這小子想趁亂混個皇帝當!也罷,一旦成功,四哥與侄子必定對自己感恩戴德。便答應了李隆基的請求,為他出謀劃策。
所以,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姑侄二人一開始便貌合神離。太平想著謀取更大的利益,李隆基想著混個皇帝當。二人既相互扶助又互相防備,只不過太平低估了李隆基的野心與實力。
在政變過程中,李隆基便開始拆姑姑的臺,將太平的心腹,號稱“巾幗宰相”的上官婉兒斬首,提前剪除姑姑的羽翼。
其次,一山不容二虎。
政變勝利后,李旦復位,這個皇帝當個并不愉快,在妹妹與兒子兩大強人的夾縫中生存著。據(jù)《資治通鑒》記載,遇到宰相有大事請示李旦時,他總是說:“嘗與太平議否?”然后又問:“與三郎議否?”然后才敢定奪。這既是對功臣的尊重,也是寸功未立,就當了皇帝的一種無奈。
此時,太平公主為了攫取超過中宗一朝的利益,不斷出手,收編了一批韋后余黨。又仗著功勞頻頻對李旦施壓,在朝中安插心腹,培植勢力,形成了“宰相七人,五出其門”的局面。而且,太平逐漸認識到,三郎不是善茬,不利于自己把控大權,于是,不停地跟李旦燒火,攛掇他改立太子。
李隆基作為帝國儲君,未來的皇帝,姑姑這種行為極大損害了他的利益,迫使他不得不做出反擊。一山豈能容納二虎!
所以,為了各自的利益,姑侄二人從并肩合作,迅速轉(zhuǎn)變?yōu)榧ち业亩窢帯?/p>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