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名禮,字仁貴,唐朝初年名將。在大非川之戰(zhàn)中,大唐數(shù)十萬唐將士身死為國殤,薛仁貴也在此戰(zhàn)中經歷了人生中的滑鐵盧,一世英名毀于一旦。下面知秀網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薛仁貴雖然出身高門大戶河東薛氏,但他這一支中道衰落,父親又英年早逝。所以,薛仁貴年少時家境貧寒,以種田為生。然而,貧寒消磨不了他建功立業(yè)的決心,掩蓋不住他對金戈鐵馬的向往。在妻子柳氏的鼓勵下,薛仁貴毅然從軍,奔赴大唐討伐高句麗的前線。
駐蹕山大捷是大唐戰(zhàn)史上輝煌的一筆,而薛仁貴的橫空出世,使這一筆更加絢麗多彩。當時,太宗李世民親自指揮三萬精銳對戰(zhàn)高句麗十五萬大軍。薛仁貴一襲白袍,手持長戟,單騎殺入敵陣,像一道白色的旋風,所到之處敵軍人仰馬翻。頗有當年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的風范。
薛仁貴這特立獨行的表現(xiàn)引起了李世民的關注,嘖嘖稱奇,戰(zhàn)后專門召見了這位普通戰(zhàn)士。說實話薛仁貴很有心計,李世民時代最不缺的就是名將,如果不搞出點與眾不同的新花樣,很難脫穎而出??傊?,薛仁貴的名將生涯,便以這華麗的登場而開啟。
能得到這樣一位年輕的將領,戎馬一生的李世民十分欣慰,屢次提拔他。李世民駕崩后,高宗李治更是將他引為心腹愛將。薛仁貴也不負眾望,屢次征戰(zhàn)中從無敗績,威震四方。
咸亨元年(670),是一個多事之秋。東邊,已被平定的高句麗死灰復燃,成天鬧騰。西邊的吐蕃又迅速崛起,發(fā)展成為大唐的心腹大患。
吐蕃的崛起由來已久,李世民將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后,維持了一段時期的和平。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雙雙去世,和平也隨之遠離。松贊干布的子孫撐不起臺面,大權落入國相祿東贊與他的兒子論欽陵手中。父子二人發(fā)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zhàn)爭,消滅了大唐屬國吐谷渾,又打起了安西四鎮(zhèn)的主意。
安西四鎮(zhèn)處于絲綢之路的要道,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咸亨元年,論欽陵迅速出兵,攻占了大唐在西域的十八州以及安西四鎮(zhèn)。形勢刻不容緩,高宗李治決定出兵征討,以薛仁貴為主帥,郭待封、阿史那道真為副帥,派十萬大軍討伐吐蕃。
大軍到達青海湖邊的大非川時,薛仁貴做出了部署:以副帥郭待封率三萬輜重部隊固守大非川;他率領主力突襲戰(zhàn)略要地烏海。
薛仁貴的意圖是趁吐蕃還未防備,先一舉消滅烏海的吐蕃主力,占領戰(zhàn)略要地以占據(jù)主動,而帶領輜重,行軍緩慢,無法到達突襲的效果。這樣的部署十分可行。然而,這卻引起了郭待封的不滿。
郭待封是將門之后,才華過人,十分高傲,對屈居薛仁貴之下本就不服,再加上這樣的安排,他認為,憑什么你去立功,讓我看著糧草!于是,他也率部進軍烏海。結果遭到吐蕃二十萬大軍伏擊,輜重全部損失。
無奈之下,大軍全部撤回大非川。論欽陵發(fā)動了四十萬大軍將唐軍團團包圍,經過浴血奮戰(zhàn),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薛仁貴、郭待封等人被迫議和,才得以保住性命。
關于大非川之戰(zhàn)失敗的原因,一般認為有二:其一,薛仁貴、郭待封將帥不合;其二,唐軍高原作戰(zhàn),出現(xiàn)高原反應。
將帥不和固然是戰(zhàn)敗的一大原因,但高原反應不能成為原因。三十六年前,同樣是唐軍,同樣是在大非川,在衛(wèi)國公李靖的指揮下,唐軍橫掃高原,于烏海大破吐谷渾。
而且,唐軍從個人素質,到當兵裝備在當時均屬世界一流,遠超其他國家。薛仁貴出名的駐蹕山大捷,三萬唐軍就將十五萬高句麗軍打得滿地找牙;李勣六千部隊殺得薛延陀二十萬大軍哭爹喊娘;李靖領兵三千就能突襲突厥王庭。而此戰(zhàn),十萬唐軍就算面對四十萬吐蕃軍,怎么就能全軍覆沒呢?
我認為此戰(zhàn)失敗還有兩個原因:
其一,大唐沒有意識到吐蕃的強大。
吐蕃對大唐來說是個陌生的國家,他與突厥、吐谷渾這些游牧民族不同。游牧民族對領土的概念不強,他們隨著水草遷徙,搶了東西就逃跑。而吐蕃除了會放牧外,還擁有農耕文明,會種植青稞、蕎麥等農作物。所以,他們對領土有很大的需求。
先進的文明注定著他們擁有先進的軍力與戰(zhàn)法,大唐用對付游牧民族的一套對付吐蕃是行不通的,在一定程度上,吐蕃與高句麗很像,且更強大。囿于時代的局限,大唐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再一點,吐蕃進攻吐谷渾時,大唐一是抽不出兵力,二是兩個女婿對打,不好偏心幫哪個,而采用了作壁上觀的態(tài)度,縱容了吐蕃的壯大。
其二,府兵制出現(xiàn)了問題。
李世民時代強大的軍隊,是在完備的府兵制保障下產生的。兵戶賦稅全免,立功后可以得到肥美的勛田,犧牲后有大筆撫恤。往往士兵還沒有回到故鄉(xiāng),或者親人還未得到死訊時,賞賜就已經送到家鄉(xiāng),家人不但可以成為地主,而且享受著極高的榮譽。
而隨著大唐政府與軍隊的日益松懈與頹廢,這些制變得沒了保障。往往戰(zhàn)爭結束了,兵戶還得不到勛田;犧牲的消息在家鄉(xiāng)已經人盡皆知,但政府還未得到軍隊的通知,家人們一再催問仍得不到應有的撫恤,似乎人白死了。
這便極大影響了人民參軍的積極性,兵員素質也急劇下降。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痹谔婆c吐蕃的戰(zhàn)爭中,大唐既沒有摸清吐蕃的野心與虛實,內部也出現(xiàn)了將帥不和,制度失控導致的兵員素質下降等問題。所以,即便薛仁貴個人能力再強,也回天乏力。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