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隆基和李亨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李亨奪走李隆基的皇位之后,李隆基為什么不搶回來?
常說"成王敗寇"。而若是這較量雙方都是帝王,甚至還是父子,那局面就不僅僅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么簡單。而要為此尋個例證,那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亨便是一對典型。
在很多人印象中,唐玄宗自安史之亂爆發(fā),楊貴妃被處死之后便一蹶不振。故而他不僅接受了兒子李亨在未征得自己同意的情況下便在別處稱帝的現(xiàn)實,還親自為其舉行了冊命。
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十二,李亨在靈武(今寧夏省銀川市境內(nèi))稱帝,改元至德。此時李亨雖把身在蜀地的唐玄宗尊為了上皇,卻沒有因此得到朝野的認可:他手下的文武官員加起來不到三十人;登基沒有按照禮制組織規(guī)模恰當?shù)膬x式;就連河西節(jié)度使接到他的命令,也"緩師以觀變"。
所以李亨無可奈何,在稱帝當天就南下去找唐玄宗,希望得到他的正式認可。
而此時身在成都的唐玄宗,還對兒子的作為并不知曉。
因為身邊圍繞著四位宰相和百司,還有許多政事要處理,所以唐玄宗如常頒布了《命三王制》。
這份平叛部署自然也提到了李亨,且還是用"太子亨"稱呼他。而這恰好也說明了唐玄宗至此還是記得自己帝王的身份,沒有放棄手中的權(quán)力。
不過在得知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一事后,唐玄宗還是做出了讓步。
八月十六,他下達《明皇令肅宗即位詔》。但這個讓步,毫無疑問,是極其有限的。
唐玄宗給了唐肅宗有關(guān)軍國事務(wù)的處理權(quán),但要求其在事后必須向自己匯報;要求各地在向唐肅宗奏請軍政事務(wù)時必須讓自己也知曉;自己仍保留一"誥旨"處理全國各類事務(wù)的權(quán)力。
唐玄宗還強調(diào),自己和兒子一樣關(guān)注平叛事務(wù),所以雙方的指令要多"通氣"。至于自己什么時候放棄這些權(quán)力,唐玄宗只模糊地說了個"克復(fù)上京以后",也就是等自己回到長安以后。
因為自己實力尚弱,父親又掌控著作為平叛大后方的山南、江淮一帶,所以李亨盡管很不滿,也不得不接受唐玄宗在《即位詔》里開出的這些條件。也正是雙方各自妥協(xié),唐玄宗才在八月十八日又頒布了《肅宗即位冊文》。
不過有兩點值得注意。
其一,這份冊文實際上頒布于八月十八,在文中卻寫的是七月十二,也就是唐肅宗稱帝的那天。所以這就在承認唐肅宗合法性的同時,把事實篡改成了是唐玄宗命令唐肅宗即位,讓唐肅宗被唐玄宗壓了一頭。
其二,按照慣例,冊文中應(yīng)該有奏冊行禮的宰相名單。但在唐玄宗給出的這份冊文里,卻全然不見任何一人。因而這份冊文,追究起來并不正式。
故而在以唐玄宗為核心和以唐肅宗為核心的"二元"政治成型初期,唐玄宗才是掌控著主動權(quán)的那一位。而因為雙方當時的重點都是平叛,所以唐玄宗也沒有趁機將這個不孝子"打死"。
但隨著平叛事業(yè)的推進,唐玄宗和唐肅宗二帝并存,甚至存在一定對立的格局自然需要被解決。
為了成為真正的大唐天子,李亨在平叛時就將兩京作為重心,以期將來以此為砝碼收回唐玄宗還有的權(quán)力。且在唐玄宗不斷派人滲透進肅宗政權(quán)時,唐肅宗也在努力打壓為唐玄宗效力的臣子。
而在唐玄宗方面,他先前所有的那些權(quán)力,其法律依據(jù)都是《明皇令肅宗即位詔》。所以待到長安被收復(fù),唐玄宗回到都城之后,"二元"格局在法律層面就已經(jīng)瓦解。
不過畢竟做了這么多年皇帝,唐玄宗要交出權(quán)力多少還是有點不甘心,才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的百姓們也有點不開心。所以唐肅宗隨后采取了一些更溫和的手段,一面暗中監(jiān)視唐玄宗,一面蠶食其勢力。待到玄宗發(fā)覺身邊人多非故人時,一切已為時已晚,反復(fù)吟誦李白的《傀儡》一詩便成了必然。
而即便唐玄宗已經(jīng)放棄了權(quán)勢,唐肅宗還是對父親不放心。在貶走了唐玄宗的左膀右臂陳玄禮和高力士之后,他又進一步加大了對唐玄宗的監(jiān)視力度,讓這位太上皇徹底淪為深居宮闈的孤家寡人。
百無聊賴,過往成煙,郁郁寡歡的唐玄宗便很快與世長辭。不過十三天以后,"不孝子"李亨也因病去世。
戰(zhàn)爭催生"二元"格局,"二元"格局的瓦解又緊跟二帝的西歸。這一茬接一茬,大抵也是造化弄人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