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歲的張柬之發(fā)動神龍政變,推翻武則天的統(tǒng)治,后來下場如何?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知秀網(wǎng)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張柬之是唐朝名相,但是在唐朝歷史上存在感不高,唯一一件讓他大出風頭的事是他聯(lián)合桓彥范、敬暉等人,趁著武則天年老病弱,發(fā)動了“神龍政變”,復辟了唐朝。
一、“神龍政變”發(fā)生的大背景: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登上皇位,正式稱帝,改唐建立武周,定都洛陽。
早在武則天稱帝前,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先后讓出了皇位,被迫的也好,主動的也好,總之就是李唐宗室在武則天的干涉下,被迫趨于從屬地位了。
武則天在位15年,期間開創(chuàng)殿試、武舉及試官制度,又獎勵農(nóng)桑,但后期又興起“酷吏”政治,比如來俊臣、索元禮、萬國俊等都是當時很有名的酷吏。
值得一提的是,武則天在選繼承人的問題,曾經(jīng)特別糾結(jié)。
她甚至想過要讓自己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做繼承人,幸虧狄仁杰及時提醒,說只有兒子做了繼承人,登基后武則天才能祭配太廟。
武則天想通了,讓廬陵王李顯再次為太子。
武則天晚年寵幸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她自己年老多病,張氏兄弟居宮中執(zhí)政。
張柬之認為皇帝的兒子被兩個男寵威脅,這不是好的狀況,于是就聯(lián)合崔玄暐與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以及相王府司馬袁恕己,一起謀劃除掉張氏兄弟。
二、“神龍政變”發(fā)生過程:
除掉張氏兄弟的謀劃,是張柬之首先提出的,而張柬之宰相之職,卻是武則天提拔他任命的。
張柬之聯(lián)合其他人發(fā)動“神龍政變”,多少有點“恩將仇報”的意思。
“神龍政變”這件事發(fā)生前,張柬之做了一些準備工作。
當初張柬之接替荊州都督府長史的職務,曾和楊元琰一起去長江上泛舟。兩人談到周代唐之事,楊元琰慷慨激揚,想要匡復大唐。
張柬之在狄仁杰的推薦下,做了宰相之后,就推薦楊元琰擔任右羽林將軍,并提醒他當初說過的話。
除了楊元琰外,張柬之還讓桓彥范、敬暉以及李湛擔任左、右羽林將軍,這樣禁軍就都在自己人手里了。
不久之后,姚元之從靈武回來。
張柬之和桓彥范說大事就要成功了,意思是差不多可以發(fā)動政變了,只不過他說得比較隱晦而已,于是他倆把商量好的計策告訴姚元之。
當時的太子李顯,從北門入宮去向武則天請安,桓彥范和敬暉去拜見,并把謀劃告訴李顯,李顯默許他們這樣去做。
于是等到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桓彥范與左威衛(wèi)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軍五百多人去到玄武門,并派李多祚、李湛和駙馬都尉王同皎到東宮去迎接太子李顯。
事到臨頭,李顯有些躊躇,但最后在王同皎的勸說下,還是出來了。
李顯被王同皎抱到馬上,并陪同李顯去到玄武門,斬斷門栓進入宮中。
所有人到位,一切按照預設的進行,“神龍政變”進入高潮,而武則天此時還一無所知,武則天當時年老病弱,住在迎仙宮的長生殿里。
張昌宗和張易之也在迎仙宮,張柬之等人在迎仙宮的走廊里將二人直接斬首,然后進入武則天住的長生殿,武則天這才發(fā)現(xiàn)有人作亂。
武則天驚慌地問:“是誰在作亂。”
張柬之回答說:“張易之和張昌宗陰謀造反,已經(jīng)奉太子的命令將他們誅殺了,因為擔心消息走漏,所以沒有向您稟告?!?/p>
武則天看見李顯站在人群中,不太相信,便問李顯:“這事是你讓他們干的嗎?現(xiàn)在這兩個小子已經(jīng)被誅殺了,你可以回東宮去了。”
武則天顯然是有些怕了,她不僅不敢追究太子無詔誅殺二張的罪責,還輕而易舉放他回去東宮,實在是怕太子突然來個逼宮。
但事情到這里,早已超出了武則天的預測。
這時候桓彥范跳出來說:“太子哪還能回到東宮去?當初高宗把太子托付給您,現(xiàn)在太子年紀這么大了卻還在東宮當太子,民心早已思念李家,希望陛下將帝位傳給太子?!?/p>
武則天被逼宮了,她很氣憤,看到李湛,責問他是不是這事他也參與了,之后還責問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崔玄暐。
總之,一代女皇已經(jīng)走到窮途末路了,在一遍遍的責問中,不得不接受事實,然后把皇位交了出來。
三、“神龍政變”后張柬之下場如何?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已經(jīng)80歲高齡,這么大的年紀還要以身犯險發(fā)動政變,實屬不易。
但事情成功了,事后論功行賞時他被提升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封給實納租稅的食戶五百戶。
不過不到半年,他以漢陽郡王加“特進”銜,被免除治理政事的權(quán)力,意思就是失權(quán)了。
張柬之回襄州養(yǎng)病,唐中宗任命他為襄州刺史,回去時唐中宗還讓群臣為他踐行,回襄州后,他也恪守本分,依法對待下屬。
不過不久之后就遭貶職,然后想不開的老張憂憤而死,去世時82歲。
也就是說老張在“神龍政變”成功后,并沒有過上啥好日子,反而一大把年紀最后落到憤懣而死的下場,實在有些得不償失。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