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唐代甘露之變的讀者,下面知秀網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甘露之變后宦官專政達到頂峰,統(tǒng)治者為什么不能控制?
在中國的歷史當中,唐代存在了289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個光輝而又燦爛的朝代。而在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唐代所存在的諸多弊端便一一的浮出于水面之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安史之亂的爆發(fā)使得唐代由盛轉衰,盡管接下來的幾任皇帝,迫切的希望能夠改變國家的政治局勢,但仍舊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邁出最為關鍵的一步。
再加上唐代中后期之時,存在外強內干的政治局面,也使得唐代的諸多隱患根深蒂固,無法根除。
自從唐穆宗繼位之后,幾乎唐代的歷代皇帝都無法逃脫宦官的掌控之下。誠然,宦官作為后宮的服務人員,卻因為唐代統(tǒng)治者的信任而水漲船高。
手中的權力也越來越大,到了唐代后期之時,竟然敢將皇帝的命運緊緊地攥在手中,如若有誰站在他們的隊里面,都會難逃一死。
一、唐代中后期的政治現(xiàn)象
在安史之亂結束之后,由于唐玄宗下發(fā)的一系列政治政策,使得從前就困擾朝廷已久的藩鎮(zhèn)亂政有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而在唐德宗在位之時,因為經歷了一次刺殺活動,所以便不再信任朝廷當中的文武百官,反倒是將身邊一直伺候的宦官作為自己的心腹。
基于這種心理,唐德宗將手中的兵權交給宦官把控。再加上唐代中后期支持,后宮當中的宦官人數(sh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進而沒過多久就形成了強大的宦官集團。
手掌兵權的宦官集團,漸漸的成為了凌駕于皇權之上的特殊人群。他們開始囂張跋扈,肆無忌憚把持朝政,無情的屠殺朝中與自己作對的大臣。
而在這種情況之下,朝廷文武百官只能敗下陣來,聽從宦官的指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此時的唐代君王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傀儡。
中央的兵權握在宦官的手中,邊防的兵權握在節(jié)度使手中,而他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空殼子而已。
二、甘露之變
在公元835年,也就是唐文宗皇帝在位之時,唐代爆發(fā)了甘露之變。當時27歲的唐文宗不愿意再受宦官的擺布。
于是便聯(lián)合朝中大臣共同計劃誅殺宦官的計劃,想要以這樣的方式奪回從前屬于統(tǒng)治者的權利。
隨后在11月21日當天,唐文宗便以觀露為由,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入后院當中,想要將其斬殺。
按照計劃來說,所有的步驟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但怎奈仇士良是一個非常謹慎之人,他在率領宦官入宮之后,就發(fā)現(xiàn)等待在一邊的韓約渾身緊張,冒著虛汗,臉色也十分難看。
當時的仇視良就覺得他的舉動十分奇怪。隨后,在經過一番巡看之后,發(fā)現(xiàn)了院中藏著許多手握兵器的士兵。
同時也能聽到兵器與兵器之間的碰撞聲。仇士良立刻就明白自己所處的狀況,所以什么也不顧的就向外飛奔而去。
在剛剛開始之時,仇士良還認為這些人是沖著唐文宗皇帝來的,所以在逃命的第一時刻就趕到大殿當中,想要帶走唐文宗皇帝。
但在經過一番調查之后,卻發(fā)現(xiàn)此次暗殺活動便是唐文宗與朝中一眾大臣計劃。仇士良十分生氣,便派出一眾士兵將所有的涉案人員全部殺害。
而最后高高在上的唐文宗也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甘露之變結束之后,雖然,唐代接下來的幾任皇帝也希望可以消滅宦官集體,但怎奈害怕淪落到和唐文宗同樣的境地,便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宦官的統(tǒng)治。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甘露之變發(fā)生之后,宦官則徹底的掌握了唐代的軍政大權,連同君主的廢立生殺大權都握在宦官的手中,也使得中國歷史上第2次宦官時代正式開啟。
三、唐代宦官干政為何難以控制
唐代宦官真正之所以會難以根治,并且有越演越烈的趨勢,其主要原因便是在安史之亂結束之后,宦官權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膨脹。
而且在唐德宗控制唐代的這段期間,宦官還收獲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在得到軍權之后,便不斷啃食皇帝手中的權力,甚至出現(xiàn)了想要把控朝廷的苗頭。
而在唐禧宗繼位之后,則對宦官專政制度進行了相應的擴大。而宦官也正式的出現(xiàn)在了朝堂之上。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楊復恭。
等到了唐昭宗在位之時,雖然和楊復恭展開了政治性的對壘,但此時,楊復恭的勢力早已經在朝中乃至是軍中根深蒂固,并非是唐代宗一個人就可以改變的。
換而言之,在這種情況之下,唐代的統(tǒng)治者想要憑借一己之力,徹底的根治宦官干政的現(xiàn)象,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在接下來的100年當中,宦官勢力在唐代的朝堂之上,早已根深蒂固,唐代統(tǒng)治者也不得不成為己方勢力爭斗當中的犧牲者。
唐代宦官之所以會占據(jù)如此高的地位,其根本原因便是手握兵權。而唐代統(tǒng)治者之所以會如此懦弱,就是因為手中沒有兵權。
要控制了國家的兵權,才能控制國家的命脈。然而因為唐代的前幾任皇帝放任宦官勢力的增長,使得宦官的實力發(fā)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最后將唐代的這棵參天大樹啃食得一干二凈。
參考文獻:《唐書》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