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門閥士族,是指在官職爵位不能世襲的社會中那些長期為官控制朝政的家族,這些家族并不如那些外戚一樣只在一朝顯貴,而是長期掌權(quán),換個皇帝對他們的沖擊遠沒有那么大,甚至到了后來,就連改朝換代對他們的影響都不是非常大。
門閥士族萌生于漢朝,形成發(fā)展于魏晉,鼎盛于南北朝,衰落也自此始,在隋唐時期有過短暫復(fù)興,隨后再次衰落,在武則天時期以后消亡,晚唐再起,唐末徹底消亡。
漢朝選官實行察舉制,由高級官員通過考察后舉薦人才,有舉秀才、舉孝廉等方式,另外各高級官員有權(quán)力征辟府中屬官,一些名氣比較大的士人可以獲得這種待遇。這種選官方法初期很有效,但到了東漢時期,壞事了。
東漢中后期士人出仕基本都通過察舉和征辟,被舉、被辟的人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人都有趨利性,不少門生故吏為了利祿,不惜諂附依附舉主和府主。
久而久之,大官僚和自己的門生故吏結(jié)成牢固的政治利益集團,于是東漢后期的士大夫中,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就出現(xiàn)了,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這些家族世居高位,門生故吏遍于天下,往往是士大夫的領(lǐng)袖,因而門閥大家族的子弟在察舉、征辟中會得到優(yōu)先。
門閥大族從是大地主長期發(fā)展起來的一個具有特殊地位的階層,就算是當政的外戚、宦官也都要同他們聯(lián)結(jié)周旋。而在地方上,天高皇帝遠,門閥大族更具壟斷性,實際上統(tǒng)治了這些州郡。
到了漢獻帝時期,為了平衡豪強,推行職田制,即皇帝將土地分給官員,他們在這些土地上面,雇傭佃農(nóng)勞作,勞動所得扣除稅收之后,剩下的就是他們的工資,此種土地與私田不同,不得自由買賣。
本身就出身于地主的門閥大族此后更是明目張膽,大肆進行土地兼并,他們的土地不可買賣,但卻可以買別人的,社會因此出現(xiàn)了嚴重的分化,社會階層開始極端固化,士族門閥控制了朝政和土地,寒門難出貴人。
出身宦官家族的曹操被士族所瞧不起,曹操因此一再發(fā)布"唯才是舉"令,選用那些不是出身門閥大族但卻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的人,可曹操并沒有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diào)的德行標準,相反他還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
曹操死后,曹丕繼位,在未稱帝之前,他就采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開始新的選官方法。實行之初,士人定品之權(quán)掌握在官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yōu)劣評定品第高低,較為客觀,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品評贏得出路的局面。
而西晉時的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評定者家世的封爵與官位,很少注意才能,最后導(dǎo)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反而淪為士族鞏固力量的工具。西晉沿襲了職田制等制度,還以法令形式承認私家依附農(nóng)民,這樣使得門閥士族地位越發(fā)穩(wěn)固。
司馬炎也不知道是聰明還是傻,一方面認為曹魏亡于宗室無權(quán),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勢力強大的士族門閥篡晉,竟然恢復(fù)了分封制,大封宗室,最后導(dǎo)致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帶來了五胡亂華的超級大亂世,隨后形成南北朝對立,這一段時期怎一個亂字了得,政權(quán)國祚越來越短,城頭變幻大王旗,可謂流水的皇帝,鐵打的門閥。
皇帝走馬觀花一樣地換,真正的統(tǒng)治集團,卻一直是那些士族門閥,皇帝們反而成了士族門閥的傀儡。
隋文帝楊堅最后終結(jié)了這個亂世,統(tǒng)一以后,他開始著手收拾這幫實力強勁的門閥士族,他和隋煬帝父子倆大力推行均田制和科舉制,同時打擊軍閥、門閥以及士族集團。
然而隋朝很快就滅亡了,李淵借助關(guān)隴軍事集團和山東軍事集團的支持,最后得到了天下。
統(tǒng)一以后,唐朝也開始收拾這幫門閥士族,大力推行科舉制,經(jīng)過唐高宗的極力打壓,門閥士族實力大減。到武則天時期,又開創(chuàng)了殿試和武舉,科舉制更加完善,士族已經(jīng)被極大削弱。
時間進入晚唐,士族貌似卷土重來,但這最后的鼎盛恰恰證明士族在科舉制的沖擊下已經(jīng)撐不住了,他們放下了對科舉的不屑態(tài)度,積極參加科舉。此時的士族已經(jīng)十分脆弱,相比于庶族進士不再有任何優(yōu)勢,極小的打擊都可能令其崩潰,然后士族遇上了唐朝立國以來最大的打擊之一——黃巢起義。
黃巢起義席卷大半個唐朝,攻進長安后大肆劫掠,那些世家大族幾乎被摧毀殆盡,雖然有幸存者,但是士族的根基——土地已無,殘存的他們已經(jīng)完全喪失獨立性,再無當年繁盛之景。
然而殘存者也難以幸免,在唐朝最后的幾年中,朱全忠(即朱溫)將他認為"衣冠宿望難制者"的三十位朝臣斬殺,并投尸黃河。
滾滾黃河,融進了士族門閥數(shù)百年的興衰榮辱,最后還是東流入海,再不回頭,士族時代就此終結(jié)。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