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了一篇關(guān)于王翦滅楚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始皇在解決了內(nèi)憂外患之后便開始逐步進行一統(tǒng)天下的大業(yè)了,而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也就在這個時候開始逐步登上了舞臺,在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之中,王翦的功績是絕對不可磨滅的。
在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中,王翦的軍事才能是不是最高的?我想很多人都會說不是,因為就同戰(zhàn)國四名將李牧來比吧,王翦在他手下就輸了兩次,從這就可以看出李牧的才能高于王翦。
但是王翦的厲害不在于此,戰(zhàn)國四名將之中為什么只有王翦能夠善終呢?這恰恰說明了王翦高超的政治才能,其他三個,李牧和白起被君王猜忌被逼自殺,廉頗也同樣因為功高震主而落得個客死他鄉(xiāng),只有王翦能夠善終,就算是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之后王氏家族一直是朝堂的功勛,其孫王離在名將蒙恬死后接手長城軍團。
而王翦更高的智慧就在于滅楚之戰(zhàn)中能夠打消秦始皇的疑慮,坐擁天下兵馬卻讓秦始皇對他放心,這是王翦的厲害之處。
當然,我們在這要問一個問題,當時秦始皇要滅楚國的時候,王翦為什么要用六十萬兵馬就夠了?
秦滅六國究竟用了多少兵力?
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過程之中,要說阻力最大的無疑是趙國和楚國,趙國因為有名將李牧所以能夠抵擋的住秦國的進攻,可是趙國自長平之戰(zhàn)之后國力一落千丈,靠著李牧僅僅只能茍延殘喘而已,因為趙國在戰(zhàn)國末期連祖宗之地晉陽都丟了,可見趙國國力衰弱到了何種地步。
而楚國也是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另一個對手,自當年鄢郢之戰(zhàn)之后,楚國就幾乎失去了半壁江山,可是瘦死的駱駝終究比馬大,在戰(zhàn)國前中期,我們從歷史地圖上就可以看到,楚國疆域有多大?幾乎是以一敵六,六國加起來疆土面積和楚國差不多,可見楚國的國土遼闊。
不過楚國雖然國土遼闊,可是按照楚國人的話來說,當時很多都地處偏遠,屬于“不毛之地”,在秦國崛起之前,中原人一直視楚國為蠻夷,所以楚國是大而不強。
可是這廣袤的國土也無疑對秦國來說是一個大的障礙,因為大軍攻打楚國還要補給,同時占領(lǐng)之后不派兵留守嗎?所以楚國雖然大而不強,可是這廣袤的領(lǐng)土也是秦國必須要征服的障礙,我們從秦國討伐六國的兵力就能夠看到這其中的差距:
秦滅韓國,只派了一個內(nèi)史騰,這個領(lǐng)軍主將連名字都沒有記錄,可見秦國對韓國已經(jīng)不看在眼里了,而韓國滅亡之后其僅僅是秦國的一個郡,滅亡魏國秦國也沒花太多時間,僅僅十萬大軍圍城三月,魏國不攻自破,秦國未損失多少。秦國滅燕齊兩國也是碾壓,滅燕國,燕國國君直接殺了自己的兒子割地投降,而齊國更是直接不戰(zhàn)而降,可見這兩國早已經(jīng)被秦國嚇破了膽。而秦滅趙楚就難多了,一次是秦始皇親政前的樊於期攻趙,秦趙肥之戰(zhàn)被李牧擊敗,十萬精銳被殺,樊於期逃亡燕國,這對于此時的秦國來說也是一個重創(chuàng);而李信滅楚則是損失了二十萬兵馬。所以從這就能夠看出,秦國滅六國,最主要打的還是楚和趙,楚趙被滅,六國不攻自破,但是楚國地大物博,以公元前230年秦國的實力還不足以政府楚國,雖然秦始皇定下了先滅三晉之后逐步統(tǒng)一天下的戰(zhàn)略。
秦滅楚國,王翦要六十萬大軍?這背后有何門道?
那么言歸正傳,滅亡楚國王翦為什么一定要六十萬大軍呢?當時秦始皇嬴政因為這個問題分別問了李信和王翦,王翦回答是六十萬不可,而李信的回答則是二十萬,而秦始皇一下子就認為王翦年紀大了膽子就小了,所以大膽任用李信。
事實上李信滅楚之戰(zhàn)的失敗并非李信所造成的,因為李信和秦始皇是千算萬算都沒算到身為秦國相邦的昌平君居然會反水,而我們也可以看到前期李信對楚國的戰(zhàn)術(shù)是成功的,事實上李信對于楚國的評估雖然有一定的認知錯誤,可是大體上也沒有輕視楚國。
而王翦后來伐楚真的用到60萬人了嗎?從前期的對峙來看,并沒有,王翦這六十萬大軍很大一部分是用來威懾楚國的,讓楚國時時刻刻面臨著壓力,不敢放松,而后期王翦決定出兵那一刻也只是用了其中一部分,在兵法上來說,全軍壓上也屬于一種兵家大忌。
那么既然用不到六十萬大軍,為什么王翦一定要用六十萬大軍呢?其實王翦的智慧從這就可以看出了:
撇開別的不談,王翦是一個武將,既然是武將就先要從軍事的角度去思考下問題,當時楚國比之韓趙魏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我們可以看到楚國就算是衰弱到了那種地步,其可用之軍還有40萬以上,這就說明了之前我說的楚國大而不強。
但是你真能能放任那40萬大軍不管嗎?楚國擁有40萬大軍,在各地世族手中還擁有一部分私兵,秦國能擊敗楚國,可是要一城一池去爭奪,那么秦國的統(tǒng)一要等到何時?
與其這樣,不如對楚國形成威懾力,達到一戰(zhàn)而殲之的目的,讓秦國60萬大軍對楚國40萬大軍形成威懾,而當秦國大軍來臨之際,楚國也正好落入了秦國的圈套。
可是這長期對峙的局面對于秦國是有利的,因為此時的秦國已經(jīng)從幾個方向包圍了楚國,且綜合國力都在楚國之上,所以在對峙了一年之后,楚國就已經(jīng)撐不下去了,王翦下令出擊,而楚國也因為此次大戰(zhàn)被一舉擊潰,楚國四十萬大軍至此覆滅,剩下楚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而另外一點也是王翦的政治高超,我們上文就說了,60萬大軍王翦全用到了嗎?沒有,戰(zhàn)爭后期這60萬大軍很多都是駐扎占領(lǐng)的城池,因為楚國公卿力量強大,所以必須要用秦國軍隊去鎮(zhèn)壓,那么既然用不到為什么要60萬大軍呢?
其實這就是自保的一種方式,當時王翦父子已經(jīng)滅了趙、燕、魏三國,可以說已然是秦國廟堂軍功第一人,在軍界很有威望??墒沁@種威望對秦王來說也是一種威脅,如果秦王真的要如同其祖父秦昭襄王一般,那么老王下場也就慘了。
所以王翦必須得打消秦王的疑慮,所以當秦王問及滅楚之戰(zhàn)時候,王翦一口咬定要60萬,而當秦王問及李信時,李信一口回答要20萬,這就讓秦王嬴政誤以為王翦已經(jīng)老了,不堪重用了,是時候該讓年輕人上臺了,所以這也是一種明哲保身之道。
這就好比公司,領(lǐng)導(dǎo)要你去收購對方公司,你問兩個員工,一個說要6000萬,一個說只要2000萬,換了你是領(lǐng)導(dǎo),你會選擇哪一個?我想很多人無疑會選擇后者。
且假設(shè)李信真的能夠成功滅楚,那么李信之功也足以與王翦分庭抗禮,至少在朝堂之上有了牽制的對象,不會出現(xiàn)像白起那樣,軍界大佬都以白起馬首是瞻,而歷代君王之所以會對武將不放心就是擔心將領(lǐng)在外會擁兵自重。
不過李信滅楚是千算萬算萬沒算到昌平君會背叛秦國,而這也是嬴政失誤的地方之一,但是這也是我佩服秦始皇的一個重要地方:李信滅楚不但無尺寸之功,反而讓秦國損兵折將,可是我們看到秦始皇自始至終未殺李信,同為副將的蒙恬也并沒有殺,相反在這之后蒙恬成為了自王翦之后的秦國又一名將,所以秦始皇雖然是“暴君”,可是他自始至終未殺一個功臣,也足以見其心胸寬廣。
相反歷史上很多的“仁君”,往往都有卸磨殺驢的舉動,比如漢朝劉邦,七個異姓王只剩一個。
結(jié)尾
所以王翦滅楚堪稱是王翦之情商的又一重要表現(xiàn),恰恰說明了其政治高超,如果沒有王翦的政治智慧可千萬別學(xué)他,因為一般人還真學(xué)不會。
到這一點,李斯應(yīng)該為自己慶幸,因為你應(yīng)該慶幸的是王翦首先是一個武將,而絕非文臣,否則以王翦的智慧,李斯怎么去匹敵?秦始皇死后,李斯就被夷三族,而王翦家族卻是一直持續(xù)千年盛世,這就是兩人的差距。
王翦自始至終從未參與奪嫡,而李斯想要保持榮華富貴便押寶在了胡亥身上,可是他又小看了趙高,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所以王翦的高明之處沒有智慧的人還真學(xué)不來,他的這種不爭而爭才是令人最讓人忌憚的。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