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嗎?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漢高祖開國初期,實施的是郡縣制與分封制并行的統(tǒng)治方式,為確保劉家天下永世不絕,劉邦大封同姓王,結(jié)果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諸侯國實力強大,嚴重威脅到中央統(tǒng)治。
漢景帝時期,為了徹底解決藩國問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quán)。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削藩。
結(jié)果,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立即以“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叛亂。國家迅速陷入動亂,史稱“七國之亂”。
雖然在大將周亞夫的鎮(zhèn)壓下,“七國之亂”在三個月內(nèi)就被平息,但仍讓大漢王朝損兵折將、損失慘重。
到了漢武帝初期,雖然大一統(tǒng)帝國的國勢已經(jīng)相當(dāng)強大,但諸侯國的勢力仍不容小覷,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shù)十,占地千里,更有甚者自恃實力雄厚,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到中央集權(quán)的鞏固。
諸侯國問題一直是漢武帝的心頭大患,武力削藩必將再釀動亂,聽之任之又唯恐夜長夢多,正當(dāng)漢武帝左右為難時, 朝臣主父偃提出了一個“萬全之策”。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主父偃上書建議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用以安全有效解決諸侯國威脅中央的問題。
(《大漢天子》漢武帝劇照,扮演者:黃曉明)
漢朝初期,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都是由其嫡長子單獨繼承的,而其他幼子、庶子則分毫土地得不到。所以,無論過了多少代,諸侯國的實力都不會改變。
按照推恩令的規(guī)定,以后不再由嫡長子單獨繼承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而是所有子弟都可在原封國內(nèi)封侯,分別擁有自己的侯國。
按照漢朝的法規(guī),王國獨立存在,不受地方管轄,而侯國地位相當(dāng)于縣,直接由各郡管理,隸屬于中央,而不再隸屬于諸侯國。
如此一來,王國不但化整為零,越分越小,而且新誕生的侯國脫離了諸侯王的統(tǒng)治,直接成為中央管轄的一個縣。不出幾代,原本龐大的諸侯國就會被分解殆盡,徹底失去與中央抗衡的實力。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目的就達到了,而且不費一兵一卒。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所謂的推恩令,名義上是施恩惠,實際上則是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是一種變相削藩。對此,你我尚能看透本質(zhì),當(dāng)時的諸侯王自然更加知曉其中厲害。既然如此,為什么那么多諸侯王,竟然沒有一人奮起反抗,來阻止推恩令的頒布呢?
當(dāng)年,漢景帝削藩引發(fā)了七國之亂,這是因為,削藩侵害到了諸侯王的利益。毫無疑問,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同樣也侵害到了諸侯王的利益,諸侯王沒有反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我們知道,由于生活安逸,妻妾眾多,古代的王爺比皇帝還能生,兒孫數(shù)量甚至達到了驚人的地步。比如,中山靖王劉勝(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之兄),《漢書》記載,他僅兒子就有一百二十多個。劉備之所以敢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后,正是因為他后人太多,無從查明真?zhèn)巍?/p>
仍以中山靖王為例,漢武帝的推恩令,損害的只是諸侯王以及他的嫡長子的利益,但對于其他一百二十多個幼子和庶子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恩惠。原本,他們得不到分毫爵位和土地,但有了推恩令后,他們大小也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侯國,所以,他們無疑會成為推恩令最直接的受益者,以及最忠實的擁護者。
諸侯王如果要反叛,要抵制推恩令,第一個跳出來反抗的就是這些幼子和庶子,他們?nèi)藬?shù)眾多,如果聯(lián)手對付老爹,想必諸侯王還沒等起兵,早已被親兒子砍殺在家中了。
所以,諸侯王們縱然知道推恩令是糖衣炮彈,也不得不叩頭謝恩,欣然領(lǐng)旨。
另外,由于文景兩朝對諸侯國的一次又一次打壓,到了武帝時期,他們的實力確實也大不如前,縱然是真的奮起反抗,也沒有全勝的把握,與其以身試險,不如茍且偷生,至少,可以保證自己在世時的利益,至于子孫后代,也只能聽天由命了。
綜上,同樣是削弱諸侯國勢力,漢景帝削藩引發(fā)七國之亂,而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卻非常順利,這都是有歷史原因的,只能說,主父偃比晁錯高明,漢武帝比漢景帝幸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