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既是屬于曹操劉備孫權(quán)三大梟雄的時代,也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從來沒有哪個歷史時期像三國一樣,人才的重要性得到空前絕后的重視。無論曹操劉備或者孫權(quán),都以慧眼識人、知人善任著稱,帳下都匯集了一批當時的精英分子,得人才者得天下,成為三國時代各路豪強的共識。感興趣的讀者和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魏蜀吳三國的君主都深刻認識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既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更是人才儲備與厚度的比拼。誰手里掌控的人才數(shù)量更多,誰手里的人才素質(zhì)更高、能力更強,誰就離一統(tǒng)天下的終極目標又近了一步,誰就有更大的把握擊滅各路競爭對手。因此三國君主在人才的挖掘與重用方面,可謂不遺余力,無所不用其極。
劉備起家之初,兵不滿千,將止關(guān)張,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整天被人家打得滿街跑,連個像樣的根據(jù)地都沒有,完全就是一副游擊隊的架勢,未來看不到任何希望。但劉備請來了高參諸葛亮、龐統(tǒng)等人之后,迅速脫胎換骨,進入發(fā)展的快車道,南奪荊州,西占益州,北據(jù)漢中,成功躋身于三國三強之一。
孫權(quán)的吳國的人才厚度,比起劉備也是不遑多讓。周瑜之后有魯肅,魯肅之后有呂蒙,呂蒙之后有陸遜,陸遜之后有諸葛恪,個個都是當時的第一流人才,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十年”。東吳成為三國之中維持統(tǒng)治時間最久的一國,與孫權(quán)重視人才的態(tài)度密不可分。
三國之中,要論人才總體實力的雄厚,當然非曹操莫屬。曹操對人才的渴求之心,比起劉備孫權(quán)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劉備留下了“三顧茅廬”的佳話,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赤腳迎許攸”也被載入歷史教科書。曹操活捉了劉備的大將關(guān)羽,關(guān)羽拒絕投降,執(zhí)意要回歸劉備,曹操出于惜才之心,居然同意了關(guān)羽的請求,甘心情愿放虎歸山。找遍整部二十四史,重視人才到了曹操這個地步,也是找不出第二個。
三國初期的荊州一帶,因為遠離中原戰(zhàn)場,局勢相對安定,很多才智之士都隱居在那里躲避戰(zhàn)亂?!妒勒f新語》記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揮師南下,兵鋒直指荊州。荊州牧劉琮是個窩囊廢,眼看曹操大兵圍城,當即開城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占據(jù)了荊州地區(qū)。
曹操知道荊州一帶隱居了很多高人,四處派人留心訪察,最終還真讓他找到一位曠世高人。此人復姓司馬單名一個“徽”字,道號“水鏡先生”,是漢末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天下奇才。司馬徽學識淵博,才干超群,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尤其擅長奇門、兵法、經(jīng)學,是各路諸侯夢寐以求的精英人才。
但司馬徽為人淡泊名利,安貧樂道,功名富貴,一概付之塵垢,毫無興趣。漢末亂世中,他隱居在荊襄一帶群山中,以耕讀自娛。當時的很多年輕人,仰慕司馬徽的才學聲望,紛紛拜在他的門下,跟隨他學習兵法與治國之道,臥龍先生諸葛亮,鳳雛先生龐統(tǒng),就是他的得意門生。
兩人不僅在司馬徽那里學到了真本事,而且正是在司馬徽的全力推介下,才得以名聞遐邇,為世人所知?!断尻栍洝酚涊d,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最先想請的人就是司馬徽,但司馬徽不愿出山,只是告訴劉備:“儒生俗士,豈識時務(wù)?識時務(wù)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把自己的弟子介紹給了劉備。
曹操得知司馬徽在荊州,急忙派人攜帶重禮,軟硬兼施,好不容易把司馬徽請到軍營中,真心誠意“欲大用”,想讓他當自己的軍師,幫助自己一統(tǒng)河山。但曹操只高興了半截,司馬徽早已看破紅塵,絕意仕途,此舉大大違背了司馬徽的心意,不久就郁悶成疾,一命嗚呼。曹操“惜其病死”,大為傷心。就這樣,他雖然把諸葛亮的師父請到軍中,人家卻一病而死,沒給曹操出半分力,曹操竹籃打水一場空,也可能是兩人無緣吧。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