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是唐朝歷史上一個不同尋常的時刻。唐朝公認的好皇帝唐文宗,在皇宮爆發(fā)的“甘露之變”中險些被宦官殺害,唐朝也經(jīng)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巨大波折。當時尚在世的大詩人白居易,卻寫了一首詩“幸災樂禍”,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接下來知秀網(wǎng)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唐朝中后期之后,宦官專權與藩鎮(zhèn)割據(jù),成為唐朝肌體上兩大毒瘤,也成為深入骨髓的兩大頑疾。唐朝皇室禁衛(wèi)軍“神策軍”被宮中的宦官任意牢牢把控,他們?nèi)斡糜H信占據(jù)朝中要津,依靠手中的兵權,任意廢立皇帝,把握朝政,肆行不法,皇帝被完全架空,使得大唐一步步走向毀滅的深淵。
唐文宗登基之后,力圖振作,銳意圖強,很想憑一己之力挽救唐朝頹勢,重現(xiàn)祖宗往日榮光。但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失落的大權從宦官集群手中奪回來,鏟除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團伙。
唐文宗經(jīng)過一番斟酌,最終選定了大臣李訓和鄭注作為幫手。但唐文宗卻并不知道,他精心挑選的這兩個人,卻是兩個志大才疏、醉心功名利祿之輩。他們之所以肯幫助唐文宗,并非是出于忠心,而是完全是為了給自己增添升官發(fā)財?shù)馁Y本,好取代仇士良成為朝廷新貴。這就為此事埋下了巨大隱患。
李訓和鄭注最初約定,在十一月二十七利用文武群臣參加老宦官王守澄葬禮時,由鄭注在墓地周圍埋下伏兵,待到仇士良等人來到時,伏兵四起把他們當場斬殺。這個計劃本來很不錯,但李訓卻另有算盤。
李訓考慮到這個方案以鄭注為主,萬一成功,鄭注必然高居首功,將來會壓他一頭。于是他另起爐灶,臨時更改計劃,重新召集一幫人馬,計劃在十一月二十一在皇宮中提前動手,設計殺死仇士良。唐文宗求成心切,也就同意了李訓的意見。
《資治通鑒》記載,十一月二十一,唐文宗舉行朝會,李訓的心腹韓約不上奏皇帝,說左金吾官署院內(nèi)石榴樹上降下“甘露”,“甘露”降臨歷來被視為大吉之兆,唐文宗佯裝很高興,先派李訓去現(xiàn)場查看。
李訓回來后,聲稱“臣與眾人驗之,殆非真甘露”,不是真的“甘露”。唐文宗假裝很奇怪,于是再派仇士良去現(xiàn)場驗看。狡黠詭詐的仇士良一進左金吾官署,立刻發(fā)現(xiàn)異常,陪同的大臣韓約不“變色流汗”,院落簾幕后隱藏著全副武裝的士兵。
仇士良立即跑出院外,下令調(diào)集神策軍入宮,先軟禁唐文宗,又與李訓的人馬展開一番激戰(zhàn)。最終仇士良大獲全勝,李訓等十幾個大臣和軍民上千人同時遇害,唐文宗也險些死在戰(zhàn)亂中,史稱“甘露之變”。
白居易聽說此事后,寫了一首詩《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顧索素琴應不暇,憶牽黃犬定難追。麒麟作脯龍為醢,何似泥中曳尾龜”。
詩的大意是說,人生禍福難料,幸虧我早早辭官歸隱。往日的大臣同僚們都被押上法場送命,我卻還在青山獨享安然。那些大臣們被殺前,想學嵇康臨死撫琴、李斯死前追憶帶著獵犬捕獵,恐怕都難以辦到。如今麒麟被制成肉脯,龍被做成肉醬,真的還不如在泥潭中拖著尾巴到處走的烏龜。
白居易在這首詩中的腔調(diào)和語氣,活脫脫一副“你們倒大霉,幸虧沒有我”的“幸災樂禍”的心態(tài),堪稱他最有爭議的一首詩。唐文宗并不是昏君,他力圖振作想鏟除禍患,卻遭此大難險些遇害,白居易作為唐朝老臣,無論如何不該說這種話。
宋朝學者魏慶之為此批評白居易:“樂天識趣最淺狹,謂詩中言甘露事處,幾如幸災。然朝廷當此不幸,臣子不當形歌詠也”。
但也有人分析認為,白居易此詩不是針對皇帝唐文宗,而是在“甘露之變”中被殺的大臣王涯,因為王涯早先曾經(jīng)上表彈劾過他,導致他丟掉了太子左贊善大夫的金飯碗。但國家遭逢大難,他卻斤斤計較于私人恩怨,也不是當做之事。
無論如何,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他不能同皇帝勠力同心共赴國難也就罷了,卻還要說什么“麒麟作脯龍為醢,何似泥中曳尾龜”的怪話,讓人殊不可解。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