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杰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常遇春早年膂力過人、武藝高超,懷揣有濟世安民匡扶天下的雄心壯志。此時的蒙元王朝盜賊橫行民不聊生,常遇春迫于無奈拜在了綠林大盜劉聚的山頭。行當做得久了常遇春打算脫離“組織”另覓良主。此時的朱元璋正在攻打和州,常遇春素聞朱元璋待人寬厚治軍有方,于是在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歸附朱元璋,準備干出一番大事業(yè),。起初朱元璋起初并不看好他,覺得他只是過來混口飯吃的兵油子。
很快在采石磯之戰(zhàn)中,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和他的手下面對河對面嚴密設防的元軍開始束手無策,常遇春二話不說用手中的長矛挑向了對面元軍士兵,順利登岸,而朱元璋也趁機發(fā)起攻擊,一舉擊潰元軍,奪得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慶,改為應天府。鋒芒初露的常遇春立了頭功,也被封為先鋒元帥,并視常遇春為心腹委以軍政要務。
軍事人才常遇春被稱為“常十萬”,在和陳友諒大戰(zhàn)的“龍灣大捷”的勝利常遇春發(fā)揮了關鍵作用,而這一戰(zhàn)也讓朱元璋站穩(wěn)了腳跟,有了圖謀天下的底氣。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常遇春于徐達率重兵鎮(zhèn)守池州防備。徐達領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于六泉口準備捉拿陳友諒,等陳友諒兵至池州,常遇春開始全力猛攻池州城,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遭龍灣與朱元璋軍展開一場惡戰(zhàn)。常遇春便奉命與馮國勝設伏。而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兵,遭到常遇春、馮國勝伏兵的沖殺,死傷慘重,潰不成軍,陳友諒大敗而逃。常遇春也因為龍灣大捷,戰(zhàn)功顯赫,大破敵陣,不久,升行省參知政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傾巢來攻,在鄱陽湖與朱元璋軍爆發(fā)了一場生死決斗。常遇春便率軍深入陳友諒軍中,領人乘風放火,點火燒船。陳友諒的艦隊被燒得烈焰沖天,兵將損失過半,湖水盡赤。這場決戰(zhàn)扭轉了雙方力量的對比,常遇春因功受賞,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為平章政事。
洪武二年七月七日,常遇春率師南歸時行至柳河川暴斃而亡,這無疑于給朱元璋巨大的打擊。
史書僅以“暴疾卒,年僅四十”寥寥數語,于是后人對常遇春之死有如下幾種猜測:
一、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所害。
這種猜測可以說完全不靠譜,末農民起義大軍中,除了朱元璋的割據勢力張士誠,李思齊、明玉珍,方國珍,蒙元帝國等各方割據勢力,而常遇春的長女也嫁給了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朱標為太子妃,更不可能因為功高震主而害死常遇春。
二、戾氣太重,殺降過多,天理報應。
據史料記載,常遇春的殺戮重到變態(tài)的地步,據說常遇春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忙著屠城。1359年,攻克就畫上的常遇春生擒陳友諒軍隊接近4000人,當時的常遇春將降兵全部活埋,這也點燃了陳友諒與朱元璋大戰(zhàn)的導火索。
三、感染瘟疫,不幸身亡。
根據史料記載,常遇春北征時處于七月份,都是極為炎熱的季節(jié),而瘟疫一般產生于春秋季節(jié),軍隊沒有感染瘟疫而唯獨常遇春感染,這種解釋也未免太過牽強。
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鐘山之下,并親自出奠。常遇春死后朱元璋讓人畫了常遇春身穿五爪金龍蟒袍的全身像,還被追封為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曰忠武。配享太廟。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