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玄武門之變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要說對功臣最好的,唐太宗李世民絕對排的上前三,跟隨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出死力的十大功臣,大多得以善終。
公元626年7月4日,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玩命死磕的時刻,在這場決定了唐朝乃至中國千年歷史走向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依靠殺戮和鐵血,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對于這場權(quán)力爭奪戰(zhàn),后世的評價從未停止過,對李世民的在這場政變中的所作所為,也是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此,開啟了對后世影響巨大的“貞觀之治”,讓大唐威名,萬國朝拜。
而在這場政變中,跟隨李世民的十大“從龍之臣”,他們的結(jié)局和下場,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根據(jù)史料記載,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十大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云、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
“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云、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舊唐書》
李世民對這十個協(xié)助他奪得大位的“從龍之臣”自然是毫不吝嗇,封官嘉爵,大行賞賜,一時間,這幾位風頭無兩。
與其他帝王不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對于功臣而言,還是相當不錯的,太宗一朝,基本上沒有出現(xiàn)“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這些功臣們在后期的結(jié)局,大多數(shù)還是以善終為主。
但其中一位,卻在太宗一朝,被抄家斬首,究其原因只能說不作不死。
功臣之首: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長孫皇后正是長孫無忌的親妹妹,他不僅和太宗是親戚,更重要的是,他是整個事件的組織者和策劃者。
在玄武門之變發(fā)生前,太子李建成向唐高祖李淵進言,將秦王李世民府中的幕僚房玄齡、杜如晦逐出,李世民身邊的幕僚因此僅剩長孫無忌一人。
在這種情況下,長孫無忌依然堅定的支持李世民發(fā)動政變,讓原本十分猶豫的李世民有了信心。在政變中,長孫無忌組織策劃以及部署,為李世民能夠成功,奠定了后方穩(wěn)固的基礎,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玄武門之變的成功,長孫無忌居首功毫不過分。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稱帝,對功臣進行表彰,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進封齊國公。并在設立凌煙閣后,將長孫無忌位列二十四功臣首位。
長孫無忌除了在玄武門之變中出謀劃策之外,還在貞觀一朝,多次展露出其非凡的軍事才能。征討高麗時,長孫無忌親率萬名精兵負責斷后,將高句麗援軍歸路切斷,并迫降敵軍主帥,為大軍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終貞觀一朝,長孫無忌可謂是位極人臣,不僅是國戚,更是李世民最為依仗的謀臣,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是長孫無忌在貞觀一朝地位的真實寫照。
但月盈則虧,物極必反,長孫無忌的位高權(quán)重,讓他變得逐漸自私自利,變得睚眥必報,這也為他日后悲慘的結(jié)局埋下了伏筆。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臨終前,李世民遺命長孫無忌輔佐太子李治,李治繼位后,拜長孫無忌為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同時兼任揚州都督。
李治登基初期,長孫無忌是以元舅的身份輔政,只要是他的進言,李治一概優(yōu)先采納,對于他這個舅舅,李治是極為信任,甚至有人向李治狀告長孫無忌謀反,李治審問都不用,直接以誣告之罪將其斬首。
兩朝元老,皇親國戚,位高權(quán)重,極受信任,這一切,都讓長孫無忌愈發(fā)的目中無人,在打擊異己上不遺余力。永徽四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主審房遺愛謀反一案,長孫無忌借此機會,將與他在儲位之爭中有舊怨吳王李恪牽涉進來,誣告其參與了謀反,最終,房遺愛被處斬,吳王李恪也被賜死。
不僅如此,江夏王李道宗、駙馬都尉執(zhí)失思力因看不慣長孫無忌的所作所為,向來與他不和,同樣也被長孫無忌安了個罪名,流放嶺南。
對于長孫無忌這種打擊異己、公報私仇的行為,唐高宗李治并非不知曉,但牽涉到長孫無忌位高權(quán)重,并在很多事上做的極為高明,因此,李治對這個舅舅也無可奈何。
真正讓長孫無忌和唐高宗決裂的,是源于高宗李治改立皇后一事。永徽五年,李治想廢黜王皇后,改立武昭儀,也就是武則天為皇后,但武則天的身份讓這件事比較難辦。畢竟他曾經(jīng)是李治他爹李世民的妃子,立她為皇后,大臣們肯定是反對的。
為了達到目的,李治就把目光投向了百官之首,他的舅舅長孫無忌身上,只要他同意,下面的大臣也就不能說什么了。
于是,李治與武則天,帶著禮物親自到長孫無忌的府上登門造訪,期間將這個意思說了后,長孫無忌卻“顧左右而言他”,李治最終怏怏而歸,也因此,武則天對長孫無忌懷恨在心。
不久后,李治不顧反對,強行將武則天立為皇后,同時,借助這個機會,武則天的寵臣許敬宗彈劾長孫無忌意圖謀反,在李治的授意和武則天的運作下,長孫無忌最終被定罪,流放嶺南,最終被逼自縊而亡,其子孫親屬也被流放嶺南為奴。
長孫無忌在貞觀一朝,可謂是位極人臣,但長期的位高權(quán)重后,讓他滋生出目無一切的狂妄自大,尤其在打擊異己上,是長孫無忌一生的污點,本該能成為兩朝元老的他,卻最終落了個被逼自縊、子孫流放的結(jié)局,實在是令人嘆息。
功臣第二:尉遲恭。尉遲恭是一員猛將,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就是被尉遲恭殺死的,并且,逼迫李淵退位,正是尉遲恭拎著李建成的人頭進行的。
尉遲恭本名尉遲融,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歸順李唐,賜名尉遲敬德,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跟隨他四處征討,包括平定王世充、竇建德等戰(zhàn)役中,尉遲恭勇冠三軍,立下了不少功勛。
而對于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尉遲恭也是誓死效忠,武德九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尉遲恭在混亂之中,截殺了準備逃跑的李元吉,并提著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前去“保護”唐高祖李淵,并迫使李淵寫下了立李世民為太子的詔書。
李世民登基后,將尉遲恭和長孫無忌列為首功,授予尉遲敬德右武侯大將軍頭銜,賜予吳國公爵位。還將李元吉的齊王府賞賜給了他,可以說,除長孫無忌外,李元吉是功勞最大的人。
尉遲恭有個缺點,就是性格魯莽,并且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必須要說出來,曾經(jīng)他看到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過失,就會不講情面直言指責,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這種魯莽的性格,差一點要了尉遲恭的命。貞觀六年,李世民設宴款待大臣,其中就有尉遲恭,尉遲恭在入座后,發(fā)現(xiàn)他的座位比較靠后,大為不滿,坐在他身后的任城王李道宗勸解他,反而被尉遲恭一拳打在眼睛上,差點將眼睛打瞎。
唐太宗李世民當即發(fā)火,對尉遲恭十分不滿意,并指責他“負功自傲”,要求他嚴格約束自己。一番話讓尉遲恭收斂很多,從此再也不敢狂妄,但仍舊讓李世民對他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貞觀十三年,李世民召見尉遲恭,詢問有人狀告他謀反一事,尉遲恭憤慨的脫掉上衣,將滿是傷痕的上身露給李世民看,言語間極為悲傷,李世民因此大為感動,不再懷疑尉遲恭有反意。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設凌煙閣,尉遲恭位列第七位,與長孫無忌等人的畫像,一同被懸掛在凌煙閣中。尉遲恭老年時期,十分迷戀金石之術(shù),曾為此長期居家不出,不與外人來往。顯德三年(公元658),尉遲恭病逝在家中,享年七十四歲,算是善終而老。尉遲恭是李世民麾下一員不得多得的猛將,不管是為李唐江山,還是為李世民登基,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能征善戰(zhàn)的同時,尉遲恭的魯莽,也是性格缺陷之一,這種低情商的行為,讓他差點丟了性命,不過,在他后期,懂得了低調(diào)行事,晚年時癡迷金石,也是為了遠離朝堂,避免招惹是非,這也是他能夠善終的主要原因之一。
功臣第三:侯君集。侯君集是十大功臣中,唯一一個在貞觀一朝被李世民誅殺的功臣,他被殺的原因,就是太作。侯君集很早就跟隨了李世民,在征討四方時,也立下了不少戰(zhàn)功,玄武門之變中,侯君集率軍控制了外圍,讓李世民免除了后顧之憂。
讓侯君集真正的揚名立萬的,是在貞觀年間的討吐谷渾之役和征高昌之戰(zhàn)。但在征討高昌國時,侯君集未經(jīng)請示,私自流放了一些囚犯,并將高昌國皇宮中的寶物據(jù)為己有,因此,在歸來后,被李世民問罪下獄。
出獄后的侯君集,認為唐太宗此舉是在侮辱他,因此心生不滿,與太子李承乾密謀謀反,但很快事情敗露,侯君集也因此被誅殺。
臨刑前,侯君集請求唐太宗赦免他的妻兒,李世民念在其曾經(jīng)勞苦功高,答應了他的請求,將原本誅殺其家人的詔令改為流放嶺南,為侯君集留下了血脈。
侯君集是一個極為自大的人,尤其是在其取得征討高昌國升級后,更為狂妄,李世民曾多次容忍他的錯誤,但他依舊不知悔改,反而更加狂妄,甚至公然和李承乾謀反,因此,李世民忍無可忍,最終將其處斬,可以說,侯君集的結(jié)局,完全是自找的。
功臣第四:張公瑾。張公瑾原是王世充部下,后歸順李唐,成為秦王府的幕僚之一,并在奪位之事上,給了李世民很多建議,逐漸被李世民信任。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扔在猶豫不決,并要占卜該事成功與否,張公瑾聽聞,將占卜用的龜殼扔在地上,大聲對李世民說:“無論占卜吉兇與否,難道就能夠因此停止行動嗎?”,這才讓李世民下定決心發(fā)動政變。
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其部下薛萬刃等人欲沖破玄武門為李建成報仇,張公瑾憑借一人之力,及時關(guān)住了大門,將敵軍阻擋在門外,最終敵軍不得不潰散,保證了李世民的成功,在當年七月,因功被李世民封為左武侯將軍,拜定遠郡公。
張公瑾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不僅在玄武門之變中出謀劃策,還在東征突厥時,作為隨行幕僚,為統(tǒng)帥李靖提供了不少寶貴建議。
本應前途一片光明的張公瑾,卻在貞觀六年,病逝于任上,享年39歲。貞觀十三年,唐太宗追思張公謹舊功,追封他為郯國公。張公瑾是十大功臣中同樣得到善終的人,他的英年早逝,十分惋惜,如果他能多活些年,可能貞觀之治會更加昌盛。
功臣第五:劉師立。劉師立與張公瑾一樣,原本都是王世充的部下,王世充兵敗后,劉師立按罪應殺,李世民欣賞他的才干,赦免了劉師立,并收為左親衛(wèi)。
除了參與玄武門之變外,劉師立最大的功績就是平定了羅藝叛亂,劉師立與羅藝本是好友,因羅藝叛亂,劉師立親自帶兵將其平定。
但在叛亂平定后,朝中有人彈劾劉師立為羅藝黨羽,因此他被剝?nèi)ス俾?,不久后,劉師立上表請求參與討吐谷渾,并立下降服大功。
貞觀十四年(640年),劉師立病逝,唐太宗李世民特賜謚號肅,并追贈豫州都督,凌煙閣建立后,續(xù)圖于閣內(nèi),算是善終。
功臣六:公孫武達。公孫武達是隋朝舊官,李淵起兵后,公孫武達主動前去拜見李淵,并加入秦王李世民的麾下。公孫武達一生都與突厥打交道,玄武門之變只是他的功績之一,他曾多次將突厥入侵打退,斬殺突厥人無數(shù),保障了邊疆的穩(wěn)定。
永徽年間,公孫武達病逝在任上,此時他仍在帶兵攻打突厥,可謂死得其所。公孫武達死后,唐高宗李治追贈其為荊州都督,并恩賜可陪葬在昭陵,謚號壯,也是十大功臣中善終之人。
功臣七:獨孤彥云。獨孤彥云是隋朝右衛(wèi)大將軍獨孤楷之子,同樣也是玄武門之變中的功臣之一。李世民登基后,獨孤彥云出任幽州都督、被封歷陽郡公,如果沒有意外,同樣也是一個冉冉升起的將星。但在不久后,獨孤彥云攻打東突厥頡利可汗時,在戰(zhàn)場上不幸被敵軍擊殺,英年早逝。李世民念獨孤彥云之功,將其選入昭陵陪葬,并續(xù)圖于凌煙閣,也算得上是善終了。
功臣八:杜君綽。杜君綽在玄武門之變后,被晉升為懷寧縣開國公,李治登基后,在征討高句麗的戰(zhàn)役中,杜君綽出任遼東道經(jīng)略大使,并協(xié)助蘇定方大敗高句麗軍,戰(zhàn)后,以功拜左領(lǐng)軍大將軍。
杜君綽是猝死在任上的,公元662年12月11日,杜君綽在上朝時,應該是突發(fā)疾病,死于禁廡之中。在他死后,唐高宗下詔追贈其為荊州刺史,謚曰襄公,并陪葬于昭陵。杜君綽的兒子杜延基,封上柱國。
功臣九:鄭仁泰。鄭仁泰也是在早期就跟隨李世民,是秦王府的心腹之一,唐初的幾場重要戰(zhàn)役,鄭仁泰基本上都有參與。玄武門之變后,鄭仁泰可謂是一路高升,李世民幾乎是隔著一段時間,就對他大加賞賜,官職達到了一年一變。當然,這個鄭仁泰的能力也分不開,不僅跟隨李世民征討過高句麗,還曾親自平定了鐵勒四部的叛亂,是討平鐵勒這場著名的戰(zhàn)役的直接指揮官。
龍朔三年(663年),鄭仁泰去世于涼州,享年六十三歲,朝廷追贈其代州都督,陪葬昭陵,這也是善終之一。
功臣十:李孟嘗。李孟嘗原本在隋末跟隨王君廓起兵,在經(jīng)人游說下,李孟嘗加入秦王府,同樣也在前期的戰(zhàn)爭中立下不少功勞。玄武門之變后,李孟嘗因功封武水縣開國公,并在貞觀四年,跟隨李世勣在嘖北陰山大破突厥,受到李世民的賞賜。
唐高宗時期,七十四歲的李孟嘗在乾封元年五月,暴病死于長安靜安坊的府第,死后被唐高宗李治下詔追贈使荊州刺史,賜謚號襄,陪葬昭陵,同樣也是善終之人。
玄武門之變中,除了上述十位功臣之外,還有部分如房玄齡,杜如晦,程咬金,高士廉等人的參與,不過并沒有親臨現(xiàn)場,而是在幕后出謀劃策。
這十位“從龍之臣”在政變后,都獲得了應有的嘉獎和賞賜,除了長孫無忌被唐高宗李治賜死,以及侯君集因謀反被殺外,其余的幾人都得以善終,這也說明了在大唐初期,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對于功臣,是非常之好,同時,得以善終的幾位,在玄武門之變后,都參與了討吐谷渾、平吐蕃以及征高句麗、突厥等重要戰(zhàn)役,更加顯示,大唐初期,李世民和李治,對于這些“從龍之臣”,是信任至極。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