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徐達北伐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知秀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徐達北伐是滅元戰(zhàn)爭中一次非常成功的典型,它的成功之處不僅僅在于最終的勝利,而是他們的戰(zhàn)前策略與戰(zhàn)爭過程完全符合,這在歷史上并不常見,所以從這一戰(zhàn)中也能看出,徐達在用兵和對戰(zhàn)爭的把控能力是非常強的。
但在這一戰(zhàn)中,徐達僅率領25萬兵力,而此時的元朝精銳力量還很強大。在這種情況下,徐達為何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滅了元朝?其中又有怎樣的作戰(zhàn)技巧呢?
穩(wěn)定的后方
從歷史上多場重大戰(zhàn)役來看,不論是諸葛亮、姜維的北伐,還是岳飛、韓侂胄的北伐,這些戰(zhàn)爭之所以會失敗,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后防不穩(wěn)。只有后方力量穩(wěn)固,前方部隊才能夠集中精力對抗敵人,如果后方受到侵擾,即使戰(zhàn)斗力再強,也很難堅持。為什么說徐達的后方非常穩(wěn)固呢?
當徐達率領大軍出發(fā)之后,穩(wěn)坐后方的是朱元璋,是他將南方各種問題一一解決,保證了后方對前線的供給,可以說要錢有錢,要糧食有糧食,前方兵力受損,后方也可以馬上派人填補空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徐達可以把所有精力放在前線,專心打好這一仗。
合理恰當的作戰(zhàn)策略
此時擔任北伐副將的是常遇春,他提出可以直接進攻元朝大都,動搖元朝根基。但朱元璋和參謀軍師都不認同這一做法,這樣的戰(zhàn)術難免有些輕敵,危險系數也比較高。后來在軍事的幫助下,徐達制定了“三步走”策略,先從山東、河南、陜西一帶展開迂回戰(zhàn),打擊元朝精銳力量。等精銳部隊殲滅過半,這時再將目標轉向河北地區(qū)及元大都。成功占領元大都后,再掃清殘余勢力。徐達之所以能夠僅在一年之內就取得如此大的勝利,就是因為嚴格實行了這樣的策略,一步步穩(wěn)扎穩(wěn)打,最終實現所有目標。
徐達的個人能力
徐達不僅驍勇善戰(zhàn),而且在軍中威望很高,更加可貴的是,他從來不殺降將。很多元朝官兵見到形勢不利都選擇投降,徐達不僅沒有處罰他們,反而全部妥善安置好。所以,徐達雖然只帶了25萬軍隊,但打了幾仗之后,北伐軍數量不僅沒有減少,而且還增加了很多。
優(yōu)秀團隊相助
徐達個人在軍事方面很有天賦,這一點從他以往的戰(zhàn)績中都能看出。除此之外,在北伐之戰(zhàn)中,還有常遇春這樣的高手相助,以及手下各個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正是在這些人的共同幫助下,徐達的計劃才能夠順利實施,否則僅憑一個人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元朝內訌
一個王朝的覆滅往往存在很多原因,除了外部打擊之外,內訌也是一個致命傷害。元朝末期,皇族上演了一場非常激烈的權力爭奪戰(zhàn),從1295年到1368年這段時間里,元朝就出現了10位皇帝,很多帝王上位后還沒開始實施計劃就被趕下臺。如此頻繁的帝王更迭,使得元朝國力和資源受到很大損失,所以即便沒有朱元璋,元朝也會在不久后走向滅亡。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