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劉備三顧茅廬,接下來跟著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欣賞。
三國時期名人賢士輩出,國家棟梁之材比比皆是但卻都空有一身本領(lǐng)卻沒有出頭之路,其中雖年少但目光長遠的諸葛亮則是其中的天生謀士人才,出山前是一介書生,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過著耕作歸隱的生活,僅憑一個臥龍的名號,卻讓劉備三顧草廬之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幫助一統(tǒng)天下,但這讓后人十分不解,為什么非得要三顧草廬之中才能見到諸葛亮,劉備為什么愿意禮賢下士去請諸葛亮出山?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兩番親自去臥龍崗尋找諸葛亮,起初劉備因漂泊不定而顛簸流離,其后僅有的一員謀士徐庶又因忠孝難兩全的緣故無奈投奔了曹操,緊接自己流浪自此,最后“敗奔荊州依附劉表”,當(dāng)時年事已高,事業(yè)卻還為有所見長,仍然處于流離失所當(dāng)中,雖然身邊有關(guān)羽張飛兩員大將,但只是有勇無謀難成大業(yè),所以劉備身邊缺乏能夠運籌帷幄當(dāng)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出謀劃策型人才,而就在當(dāng)時在劉備的手下能稱得上是謀士的只有徐庶一人。
在當(dāng)時徐庶來見劉備時,劉備看他見識非凡十分的器重他,于是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但當(dāng)時劉備并不知道諸葛亮的名聲于是說君與俱來,庶曰:這個人有很高的謀略眼光,這種賢臣謀士得您親自去請才能體現(xiàn)出誠意讓他為你效力劉備見徐庶對諸葛亮的評價如此之高對其人如此的尊敬以至于到后來徐庶不得不在忠孝中選擇離開了劉備,但徐庶也算是仁至義盡,沒有落井下石走之前再翻強調(diào)此人乃絕代奇才,一個絕世奇才可以體會出徐庶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
也因司馬徽和徐庶的大力推薦下,使得諸葛亮有了不一樣的威望和未知的面紗,打劉備見徐庶對諸葛亮尊敬有加,可見諸葛亮的眼界之高謀略之廣。而反觀劉備,這是兩次去尋找諸葛亮,并且有著關(guān)羽張飛兩名大將一同前行,面對劉備的招賢納士,諸葛亮則是根本不與他相見,但出人意料的是劉備第三次請求出山卻得到了諸葛亮的同意,良臣擇君而侍。
諸葛亮如此行事作風(fēng),實在是讓人難以琢磨,為什么面對劉備前兩次的請求,諸葛亮都在擺架子并沒有理會反而第三次才答應(yīng)出山并盡心輔佐劉備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自古到今也是眾說紛紜各有看法。為此從幾個新的角度來猜測一下當(dāng)時兩人的心理情況。
當(dāng)然,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謀士才人,但以當(dāng)時來看,諸葛亮才二十幾歲,畢竟閱歷有限,當(dāng)時謀士賢臣并不少見,諸葛亮只不過是鶴立雞群的存在,但當(dāng)時有司馬徽和徐庶先后大力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這也讓諸葛亮在劉備心中有了一些深刻的印象。
而當(dāng)時諸葛亮正好可以通過,讓劉備三顧茅廬來宣傳自己的力度。因為劉備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皇族之人擁有了皇信,這就無形中對諸葛亮的知名度更上一層樓。與此同時劉備也能通過三顧茅廬證明自己的為人,讓自己禮賢下士喜歡招賢納士的品質(zhì)更上一步,更容易招到盡心盡力輔佐自己的將士之才。
使得在軍營中更加擁有威望,能獲得眾將士的認可,而三顧茅廬請諸葛孔明正好也為自己做了個大的宣傳,可以讓天下人都明白劉備的良苦用心,對人才的重視,更加體現(xiàn)出他禮賢下士的性格,才能更加能壟斷人心。
正如后人所言: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也正因如此,劉備招納諸葛孔明的目的變得顯而易見了,第一:諸葛亮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能得到他的輔助必將如魚得水;第二:諸葛亮文人幾乎都是聚在一起切磋文學(xué),必定能認識一群高雅人士,如果也能借此招納過來,豈不一舉兩得;
第三樹立了自己禮賢下士的形象,為自己做了宣傳更容易招賢納士,在軍中更能拉攏軍心,而對于“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則能更加讓諸葛亮為自己效力。而對于最后諸葛亮同意出山并作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定更讓劉備的形象得到了升華。
這么一看來,劉備畢恭畢敬三顧茅廬只為請諸葛亮出山也是在情理之中。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