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知秀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李世民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熟悉隋唐歷史的朋友都清楚,李世民在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后,已經如愿以償地當上太子,并且執(zhí)掌軍國大權。然而僅僅過了兩個月時間,李世民便逼迫唐高祖退位。那么,李世民為何急吼吼地逼其父退位,想來原因大概有四點:
1.李世民發(fā)動政變的終極目的,是做皇帝而非太子。熟讀歷史的人都清楚,李世民18歲便跟隨其父李淵起兵,在此后數年的時間里,統(tǒng)帥大軍南征北戰(zhàn),為唐朝的建立及統(tǒng)一天下,立下不世之功。毫不夸張地講,若沒有李世民的神勇發(fā)揮,唐朝創(chuàng)建的難度將加大數倍,其統(tǒng)一天下的時間也將大大延長。如果按照獎功賞能的原則,李世民理應被立為太子。
在唐朝創(chuàng)建及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居功至偉
但在“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下,李世民根本無法當上太子,他要想獲得這個位子,只能通過政變的形式。然而太子之位并不能滿足李世民的欲望,至高皇權才是他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畢竟,太子地位即使再尊崇,權力即使再重,也只是帝國的副君而已,最終的“拍板”權依舊是皇帝,李世民要想有更大的作為,必須要盡快取代父親做皇帝。
2.唐高祖的權威尚在,對李世民的地位和人身安全構成威脅。由于李世民登基后肆意篡改史書,將原本是其父李淵的功勞,統(tǒng)統(tǒng)安在自己的頭上,以至于后世對唐高祖產生深深的誤解,認為他是個平庸的開國皇帝。其實唐高祖的非但不平庸,反而是個“有雄心壯志而又生氣勃勃、精明干練的領袖人物”(《劍橋中國隋唐史》),在開國皇帝群體中絕對屬于佼佼者。
真實的唐高祖,并非平庸的皇帝
正因為李淵有謀略手腕,很懂得待機而變的道理,再加上他身居皇帝之位,擁有別人無法企及的權威與合法性,若他想再繼續(xù)干下去,完全可以尋找機會將李世民及其黨羽一網打盡。況且,李淵有的是兒子(22子),完全不用發(fā)愁一旦扳倒李世民,自己會后繼無人。正是考慮到這種可能性,所以李世民才決定先發(fā)制人,急吼吼的逼迫其父退位。
3.李建成的黨羽眾多,讓李世民心存忌憚。盡管李世民肆意篡改史書,將李建成丑化為庸碌無能、陰險殘忍之人,自己受盡了他的欺凌,無奈之下才發(fā)動政變,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如果能仔細的閱讀史書,尤其是關于唐朝創(chuàng)建全過程的第一手資料-《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我們很容易從字里行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作為太子的李建成形象很好,具備成為守成明君的素質,并且功績并不亞于李世民。
李建成并非正史中描述的那般不堪
正因為如此,在李建成的東宮當中,聚集了一大批無比忠誠的謀臣名將,尤為著名者,包括名臣魏征、王珪及名將薛萬徹、馮立等人。李建成健在時,這些人日夜為他謀劃該如何對付李世民。等到李建成遇害后,這些人雖然被迫向李世民表示屈服,但內心卻一直耿耿于懷,若一旦有個風吹草動,難免不會做出對李世民不利的事情。正是考慮到此,李世民必須盡快稱帝,以便壓制這些不安定分子。
4.李世民的部屬希求富貴,渴望他盡快登基。李世民通過南征北戰(zhàn),并利用親王兼宰相的身份,在秦王府當中網羅了一大批謀臣良將,并與他們結成極為緊密的主從關系。李世民之所以網羅如此眾多的人才,目的肯定不是為唐高祖服務,而這幫人之所以愿意效忠李世民,終極目的無非是為了榮華富貴。正因如此,這批謀臣良將才攛掇李世民發(fā)動政變。
李世民通過政變奪得太子之位
雖然通過政變殺死了與本方為敵的李建成、李元吉,但這批謀臣良將卻并不滿足于李世民只做太子的結果。原因無他,太子畢竟不是皇帝,存在著隨時被廢黜或被殺的風險,一旦李世民倒臺,作為黨羽的他們必然會遭到株連。所以既為了身家性命計,又為了追逐榮華富貴,這些人難免會繼續(xù)攛掇李世民,要求他盡快登上帝位。
唐太宗在位時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
正是因為以上四點原因,最終讓李世民下定決心,在當上太子后僅僅兩個月,便急吼吼地逼迫唐高祖“禪位”。李世民殺害兄弟、諸侄,并逼迫父親退位,如果這件事發(fā)生在平庸皇帝或暴君身上,必然會留下千載罵名。但正因為李世民登基后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為后世所津津樂道的“貞觀之治”,所以他以上種種暴行便得到后世的理解、包容。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