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覺得秦武王是一個昏君,因為他因個人喜好便趕走了為秦國立下奇功的張儀;要知道這張儀單憑一張嘴,便破解了諸侯的合縱之策,并與齊國、魏國連橫,一舉扭轉(zhuǎn)了對秦國不利的局面,這個功勞,比起戲耍楚懷王要大得多。但就是這么一位大才,卻被秦武王趕走。
而且這秦武王不僅自身天生神力,而且還喜好比武角力,并因個人的喜好,將很多大力士都提拔為大官,這在很多人看來,秦武王這就是任性行事,不管這些大力士的能力和品性,就貿(mào)然封為大官,這不是胡鬧么?而且秦武王后來還因與大力士比試,舉鼎而亡,這或許不是最搞笑的死法,但絕對是最憋屈的死法之一。
因為秦武王的種種離譜行徑,所以很多人認為秦武王就是一個昏君,就連司馬遷在《史記》中都評價秦武王“有力好戲”。但秦武王真的是如此嗎?事實顯然并非如此,秦武王是秦惠文王的嫡長子,身材雄偉,天生神力,為人剛烈,極為好戰(zhàn)。
不過雖然秦武王好戰(zhàn),但并不是盲目的窮兵黷武,至少他用對了人才,他將相國改為丞相,而且丞相還分為左丞相和右丞相,其實這就等于是分了相國之權(quán);右丞相是足智多謀的樗里疾,左丞相是赫赫有名的甘茂;有這么兩位輔佐內(nèi)政,秦武王完全可以高枕無憂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了。
秦武王規(guī)劃好內(nèi)部事情后,便準備攻打韓國,因為韓國雖然弱小,但卻是秦國兵出中原最大的絆腳石,尤其是韓國軍事重鎮(zhèn)宜陽,是周國(周王室)與韓國阻擋秦國東進最為重要的屏障,秦軍若想兵出函谷關(guān),首先必須掌控此地,才可以保證物資與兵員的輸通順暢。
也因為宜陽的重要性,所以不僅韓國,就連其他國家也是不遺余力的幫助韓國修筑宜陽,在宜陽駐守的也是韓國最精銳的軍隊;所以想攻下宜陽,可不是那么容易。雖然樗里疾表示反對,但甘茂表示可行,甘茂覺得雖然有點冒險,但并非不可行,而且如果能攻下宜陽,對秦國的好處實在是太大。
這就是有兩個丞相的好處,什么事情都可以有商有量。樗里疾見秦武王執(zhí)意要打宜陽,也就只好盡可能的保證勝利,三人密謀多日,將各種不確定因素都理清楚后才開始行事;首先是甘茂出使魏國,這魏王也是昏庸,竟然答應(yīng)出兵助秦,共同伐韓國;搞定了最大的威脅后,秦武王就可以放心的攻打宜陽了。
秦軍的統(tǒng)帥是甘茂,但宜陽實在是修繕的太好了,不僅兵精城堅,而且城中糧草充足,秦軍在宜陽城外圍了五個多月都沒能拿下。當(dāng)時朝里就有人說反對意見了,秦武王也打算撤軍,但甘茂就回信說“息壤之盟就在那里,大王您可不要忘記。”秦武王立馬就給甘茂派了五萬援軍,并派大力士烏獲前往協(xié)助甘茂。
其實甘茂心里也急,為了拿下宜陽,不惜散私財以賞部下,秦軍果然士氣大振,擊退韓國援兵;宜陽守軍見援軍被擊退,士氣大降,而秦軍士氣大盛;甘茂見機不可失,又下重賞,最終一舉拿下宜陽,斬首六萬;并且還乘勝渡過黃河,奪取武遂并筑城,韓襄王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國謝罪,同秦國議和。
此戰(zhàn)之后,秦國的疆域擴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進可攻退可守,先天立于不敗之地,可以說,秦國與山東六國的形式,就是從此刻悄悄逆轉(zhuǎn)的。單憑這一項功績,秦武王就可以稱得上是秦國歷史上的有為之君了,畢竟甘茂能拿下宜陽,與秦武王的全力支持不無關(guān)系。
而且別看秦武王是一個“武夫”形象,但內(nèi)心卻是聰明得很,連橫魏國,比利用張儀使得魏國和齊國打得不可開交,但私底下卻是著手解決秦國中央的魏籍權(quán)臣問題,一手陰一手陽,玩得極為溜。除此之外,秦武王還拉攏東南的越國,利用越國去牽制楚國,為秦國減輕壓力。此外,秦武王在位時期,還派甘茂鎮(zhèn)壓蜀國叛亂,并派兵攻打義渠、丹犁等。
最后說說秦武王任用的那些大力士,其實大多能力都還可以,那烏獲在宜陽之戰(zhàn)中立功可不小,身先士卒,勇猛無敵,帶動秦軍沖鋒陷陣,這才擊退韓國援軍。而任鄙更是了不得,就連韓非子都說過“用力者為任鄙,戰(zhàn)如賁育,中為金石,則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焙髞碓谖喝降耐扑]下,擔(dān)任漢中郡守,可見他的能力是得到認可的。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雄才大略,但其實秦武王的雄心比秦始皇還強,都知道他舉鼎而亡,但他舉的是什么鼎?是周王室的龍文赤鼎,這龍文赤鼎乃是當(dāng)年大禹所鑄的九鼎之一,當(dāng)年桀驁的楚莊王只是問鼎之輕重而已,但這秦武王卻是直接把這鼎舉起來了,這意思實在是太直白了;可惜秦武王實在太過自負、太過剛烈,可能也是天數(shù)吧,天生神力的秦武王本來舉個鼎跟玩似的,但這次卻是砸斷脛骨(小腿骨)而亡……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