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秀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吳三桂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上天給吳三桂出了個絕世的難題,在那個講究忠孝的年代,他要是忠君,就要面對多疑的崇禎皇和腐朽不堪明政府,結(jié)果無非是為大明朝陪葬。
既然不能選擇忠君,那就只能選擇“盡孝”了,實際上李自成讓吳三桂的父親寫信,讓他帶兵歸來投誠,他是同意的,至于后來,為什么又反悔,轉(zhuǎn)而投了皇太極,容我們后面細(xì)說:
明朝滅亡后,來自李自成的邀請
公元1644年正月,北方還處在冰天雪地中,但好歹算是一年的春天來了,這時間,李自成在西安建國改元,并帶兵一路渡河?xùn)|征。
吳三桂的三萬關(guān)外鐵騎成了崇禎最后的指望,正月十九日,崇禎召集群臣商議,將吳三桂調(diào)回關(guān)內(nèi),抵擋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
但大家都很清楚,崇禎當(dāng)時的處境是真正的腹背受敵,一旦從山海關(guān)撤兵,北京就很危險,相當(dāng)于把后背裸露在皇太極的滿洲部隊跟前。
因此,崇禎調(diào)兵的想法,和群臣商議時,大家要么沉默不語,要么干脆說些不著邊際的怪話,比如:老丞相陳寅慷慨激揚地說:“一寸山河一寸金,決不能放棄山海關(guān),但不調(diào)兵的話,搞不定李自成,具體要怎么辦,還請陛下拿個主意?!?/p>
他這番話,氣得崇禎直接跳了起來,但又毫無辦法……。
可李自成才不管你開會研究什么,就在崇禎和群臣們整日斗法,又百般無奈時,他率大軍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直逼京城而來,這時候崇禎才放下面子,再也不問大臣們的意見了,直接下詔,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他率軍入關(guān)勤王。
吳三桂接到命令后,馬上檢閱部隊,立即出發(fā)。從寧遠到山海關(guān),120公里,按正常行軍速度2天無論如何也可到達,但不知道為什么,吳三桂走了8天,至于出了什么事情,拖延了部隊行軍,至今仍是個迷。
同年三月十九日,崇禎沒能等來吳三桂,但李自成先來了,北京城破后,崇禎一邊喊著:“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一邊把一根白綾掛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以淚洗面,了結(jié)自己,也了結(jié)了明朝。
吳三桂還未到達北京,就聽說崇禎殉國,于是立馬揮師向山海關(guān)奔去……接著李自成的信使到來,封他為侯爺,還帶來了4萬兩犒勞軍需。并且?guī)砹怂细赣H的一封親筆信,說的是:父母健在,家人安康,然皇帝歸西,勸他歸順李自成,為國再立新功之類云云。
吳三桂做不了忠臣,但他想做個孝子……。
陳圓圓被霸占,怒發(fā)沖冠為紅顏
是啊,父母愛人都在李自成手上,不投降又能咋辦?做不了忠臣已經(jīng)讓吳三桂無地自容,無法自處了,如果再沒法盡孝,那么就真的徹底不能做人了。
于是他將山海關(guān)交給農(nóng)民軍,帶著自己的部隊前往北京迎父母,見愛人,但命運又一次跟他開了個更加尷尬的玩笑。
四月初,吳三桂來到沙河驛時,突然遇見從北京逃出來的家人,從家人口中才知道,原來李自成進京后,為了解決軍費和財政困難,將一切高官顯貴抓起來,逼迫交出財產(chǎn),連吳三桂的老父親,也在所難免。
更要命的是愛人陳圓圓被劉忠敏霸占。轟的一聲,吳三桂眼前一片火光,那種有生以來巨大的恥辱讓他再難冷靜。
他不停地問自己,一個連家人,愛人也保護不了的男人,還有什么用?于是他上馬,調(diào)轉(zhuǎn)馬頭,帶領(lǐng)三萬大軍向猛獸一樣撲向山海關(guān),守城的農(nóng)民軍還沒反應(yīng)過來,就被滅殺殆盡,包括趕來馳援的白廣恩部,也被全軍覆沒。
一場激戰(zhàn)之后,山海關(guān)坐著的吳三桂不知所措,后來,很多人說,他沖冠一怒為紅顏,這也許是主要原因,如果權(quán)衡利弊理性選擇,大概不至于此。
但絕不全是……
吳三桂斷定李自成會失敗
與家人見面,毫無疑問讓吳三桂獲得更多關(guān)于農(nóng)民軍的消息,從家人的敘述中,發(fā)現(xiàn)李自成進京后,非但沒讓京城人民安居樂業(yè),還到處搜刮百姓,尤其是對顯貴家族,百般折磨。
這可不是一個成大事者的作為,跟皇太極相比,李自成的心胸和氣度差得較遠。
吳三桂長居關(guān)外,且他舅舅包括洪承疇都投降了皇太極,舅舅又多次寫信,讓他投降滿人,所以,他對皇太極的部隊和皇太極本人了解頗多。
比如洪承疇是公認(rèn)的忠臣,所有人都認(rèn)為他最后會殉國,但洪承疇竟被皇太極拿下了,據(jù)說皇太極在洪大帥身上下了大功夫。
生生是用自己的言行感動了這位忠臣。
所以相比之下,投降李自成,顯然不如皇太極理想,況且,家人已經(jīng)回到身邊,愛人既然已經(jīng)被霸占,還能怎樣呢?
但投降是需要資本的,山海關(guān)與他的三萬將士,就是吳三桂最后的資本,所以,他必須借著自己為女人的沖動,一舉奪回山海關(guān)。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