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葛瞻和鄧艾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知秀網(wǎng)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263年,掌握魏國大權的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fā)動戰(zhàn)爭,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在這場戰(zhàn)役中,魏國調(diào)動了18萬大軍,這18萬軍具體進軍路線是:西路鄧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負責切斷姜維后路,東路鐘會軍則主攻漢中諸城。姜維在沓中與鄧艾交戰(zhàn)后,晃飛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而鐘會大軍在占領漢中大部分據(jù)點后,前進到劍門關外時 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
于是,鄧艾大膽采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于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余里荒無人煙的地區(qū),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后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鄧艾率領大軍偷渡陰平,進入到蜀漢腹地后,他的手上只有幾千殘兵了。而就諸葛瞻來說,則是率領數(shù)萬御林軍前去迎敵。那么,問題來了,諸葛瞻的數(shù)萬御林軍,以逸待勞,為何敗給鄧艾的數(shù)千殘兵?
一
首先,在魏滅蜀之戰(zhàn)中,鄧艾趁著姜維、鐘會僵持在劍閣一帶的時候,大膽采用了偷渡陰平,直接奔向蜀漢都城成都的計劃。公元263年十月,鄧艾率軍三萬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鑿山通道,造作橋閣。時“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于危殆?!编嚢硐仁孔?,遇到絕險處,“以氈自裹,推轉(zhuǎn)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攀登小道,鑿山開路,越過700余里無人煙的險域,“糧運將匱,頻於危殆”,在克服了這些難以想象的困難之后,魏軍終于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不過,因為道路艱險,鄧艾雖然一開始擁有3萬大軍,卻存在不斷減員的情況。并且,為了最快速度進入到蜀國腹地,鄧艾所率領的先鋒,只有數(shù)千兵馬。
更為關鍵的是,對于鄧艾這數(shù)千兵馬,因為長途奔襲的緣故,已經(jīng)是疲憊不堪了,如果被阻隔在蜀漢腹地的話,無疑有被全殲的風險。不過,在鄧艾率領抵擋江油關的時候,蜀漢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奇跡般出現(xiàn),大驚失色,不戰(zhàn)而降。因此,雖然蜀漢的滅亡,姜維、諸葛瞻等人都是難辭其咎的,但是,蜀漢江油守將馬邈也是應當指責,也即他連象征的抵抗都沒有,就讓鄧艾突破了江油這一關隘。
二
得知江油失守后,后主劉禪派諸葛瞻前去抵抗鄧艾。作為諸葛亮之子,景耀四年(261年),諸葛瞻擔任代理都護并任衛(wèi)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zhí)掌尚書臺事務。也即在蜀漢后期,諸葛瞻不僅參與朝政的處理,還因為衛(wèi)將軍一職,得以執(zhí)掌蜀漢的御林軍,也即都城一帶的禁軍,面對突如其來的鄧艾,諸葛瞻率領數(shù)萬兵馬前去抵抗。并且,諸葛瞻率領的數(shù)萬御林軍,先到達了涪縣一帶,這無疑是以逸待勞。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多戰(zhàn)役的獲勝,往往都利用了以逸待勞這一優(yōu)勢。比如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戰(zhàn),孫權率領10萬大軍進攻合肥,作為守城一方的張遼,以逸待勞,率領守城將士偷襲了剛剛趕到合肥的吳軍。因為長途奔襲,東吳將士本來就比較疲憊,再加上張遼的偷襲,所以一時間難以抵擋,從而吃到了敗仗。同樣的道理,面對鄧艾率領的數(shù)千精兵,諸葛瞻也可以借助于以逸待勞的優(yōu)勢,從而給鄧艾帶來致命的打擊。但是,諸葛瞻畢竟不是張遼,因為他的不斷錯誤,反而讓鄧艾獲得勝利。公元263年的冬天,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張飛之孫)、尚書郎黃崇(黃權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軍隊前往抵抗,到達涪縣后盤桓不前。
三
對此,尚書郎黃崇多次勸他迅速搶占險要地勢,不讓敵人進入平原,諸葛瞻猶豫不決,沒有采納他的意見,黃崇因為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黃崇是黃權之子,雖然黃權背叛蜀漢,歸降了魏國。不過,因為劉備的寬宏大量,黃崇不僅沒有受到牽連,反而成為蜀漢的大臣。在此基礎上,黃崇自然不愿意見到蜀國走向滅亡,所以,看到諸葛瞻沒能搶先占據(jù)險要的地勢后,黃崇一度痛哭不已。至于諸葛瞻為何沒有搶先占據(jù)險要的地勢,很可能是因為他仗著自己的兵力具有優(yōu)勢,想要和鄧艾在平原展開正面的較量。
換而言之,諸葛瞻作為諸葛亮之子,之前的官職和地位,往往都是依靠這一身份得來的?,F(xiàn)在,他希望能夠憑借一場戰(zhàn)功,以此獲得更多人的尊重和認可。當然,諸葛瞻高看了自己,也低估了鄧艾。鄧艾長驅(qū)直入,蜀軍前鋒被打敗,諸葛瞻退守綿竹,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瑯邪王。”諸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zhàn)。在初次交鋒中,鄧艾憑借數(shù)千殘兵擊退了諸葛瞻率領的數(shù)萬御林軍。究其原因,顯然還是兩位主帥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四
最后,魏滅蜀之戰(zhàn)爆發(fā)時,鄧艾作為五六十歲的老將,在戰(zhàn)場上經(jīng)過了數(shù)十年的錘煉。并且,鄧艾在和姜維的正面較量中,連一場敗績都沒有嘗到。由此可見,鄧艾應該是三國后期最頂級的武將了。與此相對應的是,諸葛瞻雖然是諸葛亮之子,可是,自從步入仕途以來,諸葛瞻連一場前線的戰(zhàn)役都沒有經(jīng)歷過。至于諸葛瞻率領的數(shù)萬御林軍,同樣沒有經(jīng)過前線戰(zhàn)役的洗禮。所以,諸葛瞻和鄧艾之間的差距,完全類比長平之戰(zhàn)時的趙括和白起。在退守綿竹之后,鄧艾聚集將士,發(fā)起了綿竹之戰(zhàn)。
諸葛瞻在綿竹擺好陣勢等待鄧艾,鄧艾派遣其子鄧忠從右包抄,又派遣師纂從左包抄,結(jié)果兩人都被諸葛瞻打敗退回,報告說:“敵人難以擊破!”鄧艾大怒說:“生死存亡,在此一舉,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將兩人斬首,于是兩人再次出戰(zhàn),擊敗漢軍,諸葛瞻、張遵等人戰(zhàn)死。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擁有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并且是以逸待勞,但是,鄧艾率領的殘兵則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況且,因為鐘會等人率領的大軍已經(jīng)突破了蜀漢的漢中防線,在整體士氣上,魏軍將士自然十分高昂,畢竟只有攻破諸葛瞻防御的綿竹,成都就將近在眼前了。換而言之,對于只差臨門一腳的鄧艾大軍,爆發(fā)出更加堅定的戰(zhàn)斗意志,最終擊敗了諸葛瞻,并成功迫使后主劉禪放棄了抵抗。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