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柴榮和趙匡胤,接下來跟著知秀網(wǎng)小編一起欣賞。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曾經(jīng)與趙普有過一次“雪夜定策”,參與人可能還有后來的宋太宗趙光義?!把┮苟ú摺钡闹饕獌热菥褪恰跋饶虾蟊薄钡慕y(tǒng)一中國的策略。在這個策略的引導下,宋朝經(jīng)過了太祖和太宗兩代皇帝的努力,才把宋朝局促的地盤逐漸擴大,完成了中原地區(qū)的基本統(tǒng)一。隨后,宋太宗趙光義才得以向北進軍,消滅了蕞爾小國北漢,然后再兩度大規(guī)模北伐契丹,企圖收復燕云十六州。
如果燕云十六州順利收復,那么宋朝還真的可能“復漢唐舊疆”。但是,兩次大規(guī)模北伐(太平興國北伐和雍熙北伐)都以宋朝慘敗告終,這也導致了兩宋三百多年始終處于被北方強盛政權的壓制狀態(tài)之下。那么,宋太祖趙匡胤指定的“先南后北”策略真的錯了嗎?
趙匡胤作為一代雄主,他制定這個宏偉的策略當然不是因為自己一時沖動,畢竟,這個策略一共執(zhí)行了長達二十年之久。在制定這個策略之前,趙匡胤至少曾經(jīng)與三位大臣一起商討。最初,趙匡胤是想先解決北方的問題——也就是先除掉最強大的敵人。但是在這三位大臣的建議以及自己的思考之下,趙匡胤改變了主意。
第一位:魏仁浦
魏仁浦是周世宗柴榮臨終指定的托孤大臣之一,他在宋朝初期繼續(xù)擔任宰相職務。趙匡胤曾經(jīng)問魏仁浦:“朕欲征太原,如何?”魏仁浦給的答案是“欲速不達”。
第二位:張永德
張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也是周世宗柴榮執(zhí)政時期的權臣(殿前都點檢)。柴榮臨終時,為了防止權臣篡位而將張永德調離京城,讓趙匡胤接替了他的職位。宋朝建立之后,張永德被任命為武勝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曾經(jīng)詢問張永德“并(今太原)、汾(今汾陽)之策”,張永德認為:“彼兵雖少而悍,加之北虜之援,未可遽也,待其困弊,乃可圖耳”。
第三位:趙普
趙普是趙匡胤前期最倚重的大臣,趙匡胤與趙普的這次會談便是著名的“雪夜定策”了。當天晚上,趙匡胤先是試探性地問趙普:“吾欲收太原”,而趙普則回答說:“太原當西北二邊,使一舉而下,則邊患我獨擋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諸國。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
從趙匡胤與這三位大臣的會談中,我們可以知道,趙匡胤一直強烈地希望能夠先平定北方小國北漢,而北漢實際上代表的是契丹的勢力,與北漢開戰(zhàn),也就意味著宋朝必須進入一級戒備,隨時準備與契丹大規(guī)模交鋒。但是三位大臣都不建議先對北方用兵,一方面是因為現(xiàn)在宋朝剛剛立國,時機不成熟;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北漢蕞爾小國,是遲早要被收復的,而南方則有大量割據(jù)勢力,需要優(yōu)先處理。
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最終決定了先南后北。
我們后世往往將趙匡胤與柴榮進行對比,認為柴榮曾經(jīng)主張“先北后南”,因為他是在北伐途中去世的。但是,我們只是看到了他北伐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他的整體布局——《新五代史》中記載:
是時,世宗新即位,銳意征伐,已撓群議,親敗劉旻于高平,歸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王)樸謂江淮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樸,及見其議論偉然,益以為奇,引與計議天下事,無不合,遂決意用之。
也就是說,周世宗柴榮早就和王樸達成了共識,他們采取的也是“先南后北”的策略,只不過后周在進攻南唐之時,受到了南唐與契丹的夾擊。所以柴榮不得不調整方向,先給北方的契丹一點顏色看看,其整體策略依然是優(yōu)先平定南方。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后世因為兩宋三百多年都沒有收復燕云十六州,并且長期處于北方強盛政權的壓制狀態(tài)之下而去懷疑“先南后北”的策略可能是錯誤的。但是這種思路本身就有問題,這完全是“結果論”啊!如果沒有“先南后北”,宋朝可能根本就沒有實力進行北伐;如果趙匡胤之后的皇帝有優(yōu)秀的軍事能力,北伐未必會如此慘烈。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