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朱棣和朱允炆嗎?知秀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公元1402年,在歷經了四年的“靖難之役”后,燕王朱棣終于打敗了建文帝朱允炆,而朱棣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從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而明朝的皇位傳承也從朱標一脈轉到了朱棣手中。
當年朱允炆的失敗主要一部分原因要由朱元璋背鍋,他晚年大殺功臣的行為導致建文朝名將凋零,能抗衡朱棣的人寥寥無幾,另外一部分朱允炆也要負責任,那就是他對于下屬不能盡心任用,徐達之子徐輝祖堪稱大將之才,針對朱棣的弊端也切中時弊,可是朱允炆一概不聽,而一直打敗仗的李景隆卻在朱允炆手上得到了重用。
所以朱允炆的失敗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必然現象,而朱允炆的去向也成為了歷史的一個謎題。
不過當時朱元璋為了消除功臣對明朝的威脅,在死前大殺功臣并分封自己的兒子成為朱家的“守門人”,就是一旦有人威脅到了朱姓之人的帝位,那么這些藩王則可以“清君側”。
那么我們就要有個疑問了,當年朱允炆和朱棣在靖難之役大打出手的時候,朱家的別的王爺都在干嘛呢?
其實這還真不能怪朱家宗親見死不救,在當時被公認為“燕王死黨”的寧王朱權其實一開始也是并不情愿和燕王站在一起的,畢竟這種事情太大了,一旦失敗就是滿門抄斬。
直到朱棣最后說了一句“和他平分天下”之后同意和朱棣結盟,然而當寧王朱權交出“朵顏三衛(wèi)”的時候,就已經意味著“朵顏三衛(wèi)”實質上不屬于朱權節(jié)制了。
為什么朱權由一開始都不同意變?yōu)樽詈笸饽?其中自然有朱棣的脅迫利誘在其中,但是更主觀的原因也還是由朱允炆自己造成的,那就是朱允炆自己制定的“削藩”之策。
其實在朱元璋晚年,有部分朝臣就認為藩王的“尾大不掉”已經威脅了中央的安全,當時雖然駐守邊關的都是藩王,比如燕王朱棣,寧王朱權都是對付北元殘部的一把好手,當時有“燕王善戰(zhàn),寧王善謀”的稱呼。
可是藩王在外手握重兵就極容易形成當年漢朝“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的后果,朱元璋一開始考慮到的是不想讓開國功臣威脅朱允炆的帝位,可是他恰恰漏了自己的兒子。
以朱允炆的性格能夠壓制的了能征善戰(zhàn)的朱棣和朱權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朱允炆一登基就制定了“削藩”的國策,對當時實力最強的燕王等人下手。
然而朱允炆又棋差一招,當年漢朝平定宗室是靠了整整三代人之力,漢文帝、漢景帝最后才是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可是朱允炆太急了,他為了削藩先從實力弱小的秦王、晉王下手,這一下就等于是直接告訴朱棣我要動你了。
所以之后朱棣有了防范,他勉強逃過一劫。但是秦王、晉王和燕王的遭遇也讓其他的王爺開始寒心了,本身可能心向朱允炆的,因為朱允炆這一折騰直接選擇倒向朱棣,或者采取的是按兵不動的態(tài)度,待形勢更明朗時候再做打算。
當時除了燕王朱棣之外,屬寧王朱權的實力最為強大,從寧王一開始來看,他本身并不愿意和朱棣造反,但是他既然不愿意又為什么不幫助建文帝呢?原因就在于此,削藩政策讓寧王朱權自己都寒心,他擔心自己之后也會如同朱棣一樣,所以朱權由一開始的婉拒變成后來答應幫助朱棣奪天下。
連寧王朱權都是如此,更別提當時實力不如這兩人的藩王了,所以朱允炆的“削藩”想法是沒錯,可是怪只能怪他太急,而齊泰等人又志大才疏,以至于讓朱棣有了防范,最后的結果就是朱棣贏了,朱允炆輸了,而朱棣則開創(chuàng)了“永樂盛世”,朱允炆只是成王敗寇。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