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提起王莽總會想起電視里面的那位,那么知秀網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公元9年,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國璽,接受劉嬰禪讓,自己稱帝,改國號為“新”。
從“假皇帝”到“真皇帝”,王莽的第一個大的目標終于完成了。在正統(tǒng)的觀念下,他一直是人們心中篡位的大奸之輩,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他又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罕見的“民選皇帝”,又像一位從近現代穿越過去的“民主之王”。
01
“圣人德才”打通了晉升之路
12歲,父親和哥哥不幸去世,一家人的擔子都壓在了他的身上。他以一種超乎外人想象的溫良和仁孝來面對這不幸的生活。
用心侍奉母親、嫂子,好好撫養(yǎng)兄長的孤子,在外對人溫良恭儉,委婉有禮。
漸漸地,身為太后的姑母王政君也了解到了這些,開始照顧和賞識這位侄子。
29歲, 王莽封侯
這難道是上天補償他少年時的不幸嗎?當然不是。
一方面有家族的照顧。當時的王家權傾朝野,有了叔伯和姑姑的照顧,當然平步青云。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仁孝”德行已經大有名氣,非常符合當時的價值觀標準。從武帝開始,儒家思想便開始興盛起來,到了當時的元帝、成帝,雖然國力衰弱了,但儒家的話語權更重了,從皇帝到大臣再到底層,一致看好儒家修養(yǎng)極高的王莽。
在世人的心目中,他具有圣人的德才,對親人恭敬,對外人謙恭,生活節(jié)儉,工作勤奮,即便位高權重仍保持低調的“本色”,簡直是儒家“內圣外王”的典范。
以致于當漢哀帝趕王莽回封國后,天下吏民竟一同為他鳴冤,使哀帝不得不又把他召回。
此時的王莽,在天下人心中已經是圣人,已經是精神的領袖。
02
朝野支持下登上最高位
漢哀帝去世后,王莽又大權在握。準確的說,從此以后,劉家的天下都已經被他全面接手了。
當了一段時間的“假皇帝”后,用一種開創(chuàng)中國歷史先河的“禪讓”皇帝的方式,登上最高之位。
說他是“篡位”,是站在了劉氏漢家的角度來講,可他的登基卻是當時朝野上下一起擁戴而來的。當時的劉家氣數已經快要殆盡,朝廷上下需要一個“救世主”出現,而王莽正是不二人選。
于是,從朝廷到底層,難得達成一致的共識,便是希望王莽以天下為己任來拯救蒼生啊。這也就是為什么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民選皇帝”。
當然,在通向最高位的路上,他也采取了一些老套路來造勢,但大家理解啊。理解了就好辦了,一切非常順利。
03
超前的改制導致了敗局
53歲的王莽終于開啟了自己的時代,接下來開始大刀闊斧地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了。
于是,開始采取一系列惠民措施和改革,史稱“王莽改制”
改制的主要內容有這么幾點:
一是將天下的田地統(tǒng)稱為“王田”,嚴禁私人買賣。
二是解放奴婢,嚴禁私人買賣。
三是改革幣制,發(fā)行新貨幣。
四是鹽鐵官營,山川河流歸國有。
這是兩千年前的改革思想嗎?單單拎出來這些改制內容,完全是近現代人的思想啊,有沒有懷疑王莽是穿越到漢朝的同學啊?
當然,那時的他定然不知道啥是穿越,只是繼承孔子的思想,企圖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制度來治國安天下,又在周朝的制度上做了進一步的“改良”,形成了自己的“新制”。難怪有人會評價他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
然而,這樣的改革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是萬萬行不通、行不遠的。由于難以施行,所以就不停地挑戰(zhàn),造成朝令夕改、政令不通等后果,很快引起上下不滿,導致危機四伏。
征服高麗、仇視匈奴,更是使矛盾變成了戰(zhàn)爭,戰(zhàn)爭又進一步激化朝內的矛盾。后果,眾所周知。
04
從王莽身上悟到了什么
一是堅守高尚德行,才會受人敬仰。中國社會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注重德行的社會,儒家的價值追求和標準更是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德行是立身之本,一個人有了好的德行,并能堅守住、踐行好,才會受到周圍人的尊敬和愛戴。
二是順應時代發(fā)展,才有個人發(fā)展。從功利的角度來講,王莽能夠稱帝成功,得益于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得益于那個時代的潮流,他的思想行為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才一步步了成就了自己的發(fā)展。一個人的力量的微不足道的,只有順應時代大勢,應時而動、順勢而為,才會有機會實現更大的個人價值。
三是為民踏實務實,才能走的長遠。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任何一個朝代,想要安天下,就要先安民。王莽之前贏得了民心,受民愛戴,但并沒有踏實務實地為民。他的改制是不符合當時國家和百姓需求的,并沒有達到老百姓心中的期望,反而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如此怎能不失敗。只用始終為民考慮、為民施政,才能走得更加長遠。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