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任誰也逃不脫這個“真香定律”,尤其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將其發(fā)揮到了極致!
據《明史》所載:“明初四大案”后,明朝的開國功勛幾乎被朱元璋屠戮殆盡,只余三三兩兩!“明初四大案”又稱“洪武四大案”,分別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感興趣的讀者和知秀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四大案過后,當初與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兄弟”十不存一,湯和是憑借與朱元璋幼年的交情以及適逢其會的“激流勇退”才得以幸存,而劉伯溫則是憑借一首詩得以保住性命的!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洞天福地出人杰!
劉伯溫原名劉基,“伯溫”是他的“字”,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武陽村,從“風水”的角度來說,這可是一塊寶地,尤其是青田縣境內的南田山更有“南田福地”之稱!《洞天福地記》中有相關記載:“古稱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正如王勃在《滕王閣序》所言:“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杰出的人出生在靈秀之地,而靈秀之地又因“偉人”而更為鐘靈毓秀!劉伯溫就是青田縣“產出”的杰出人物,青田縣也因其名聲大噪!
劉伯溫天資聰穎,頭角崢嶸,自小就有“神童”之稱,十二歲考中秀才,十四歲讀《春秋》,十七歲開始系統(tǒng)的學習“程朱理學”,鉆研儒家學問,二十三歲赴元大都參加會試,高中進士,三年后出任江西高安縣丞,在任期間肅清吏治,造福一方,后因受排擠打壓憤而辭官,隱居山野!
“三顧茅廬”,請君出山,定鼎天下大勢!
1360年,朱元璋于應天稱王后,派人將劉伯溫請來,劉伯溫早聞朱元璋大名,又觀其有“帝王之相”,便留在朱元璋身邊擔任謀士,輔佐朱元璋剿滅陳友諒,擊潰張士誠,又參與制定了“滅元大計”,使得朱元璋能夠“勢如破竹”,青云直上。
最后于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1368年登基稱帝,定都應天,國號大明,大明王朝自此建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論功行賞,封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并在“確定處州稅糧時,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青田縣鄉(xiāng)民受益匪淺,無不感恩戴德,頌贊劉伯溫之名!
正如上文所提,青田縣這個“洞天福地”誕生出劉伯溫這般“驚世鬼才”,劉伯溫反過來又使青田縣得享實惠,雙方“互惠互利”!
明朝建立之初,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制定軍衛(wèi)法,整肅綱紀,使得這個新生的政權得以迅速站穩(wěn)腳跟,度過“彷徨期”,這期間朱元璋頗為信賴劉伯溫,甚至對其言聽計從,但隨著劉伯溫與李善長的交惡,以及“求雨失敗”,劉伯溫開始失寵,不久告辭還鄉(xiāng),后來雖又被征召入京,卻已經與權力中心愈行愈遠!
君臣離心,告老還鄉(xiāng),寫詩保命
1371年,劉伯溫再度告辭還鄉(xiāng),徹底遠離朝堂,沒幾年即身患重病,不良于行,即便如此,多疑的朱元璋仍然沒有對劉伯溫放松戒備,時常派人打探虛實,深怕劉伯溫患病是假,韜光養(yǎng)晦,圖謀造反是真!
劉伯溫何等人物,早知朱元璋不會輕易的放過他,于是決定以“假死”來安撫朱元璋的“多疑病”!一日,朱元璋再度派人去探查劉伯溫的狀況,探子剛到村口,就聽到村內敲敲打打,哀樂齊鳴,一打聽才知道是劉伯溫突然暴斃,探子立即返京,將消息告知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消息后先是松了一口氣,緊接著又眉頭一皺!“不對,劉伯溫絕不會如此輕易死去”,為了一探究竟,朱元璋決定微服私訪,親自去看看劉伯溫究竟是何狀況!
朱元璋出京后一路快馬加鞭,沒幾天就到了劉伯溫的老家,正欲進村時,忽然瞥見村口有一間破廟,不由得想起自己當和尚的那段歲月,雙腳不由自主的走入了那間破廟,剛進廟門,朱元璋就在墻上看到一首詩: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來多少英雄輩,得道多助失道亡!
默念幾遍后,朱元璋轉身就走,離開劉伯溫的老家,自此再也沒找他的麻煩!劉伯溫因此保住性命!
小結:
劉伯溫寫詩保命與曹植作《七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借詩明志,且都達到了相同的目的:保住了性命!
正如劉伯溫在詩中所言,大千世界何其寬廣,皇帝您貴為九五至尊,何必偏偏要和我這個糟老頭子過不去,從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都是敗在了“失道寡助”!
朱元璋也并非鐵石心腸,看罷全詩自然懂得了劉伯溫的一片苦心,因而轉身離開,不再計較!而劉伯溫的這首“保命詩”也因此流傳下來,青田縣幾乎人人會背!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