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知秀網(wǎng)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明朝遷都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在中國的歷朝歷代當中,遷都的并不多,因為遷都意味著動根本,然而明朝卻是例外。
明朝的開國皇帝牛人朱元璋一向都是一個辦事果斷、深謀遠慮的人,但是在定都這個問題上他卻十分糾結(jié),雖然最后把國都定在金陵(今南京),但是這其中也存在著很多無奈的因素。
其實朱元對南京這個首都并不十分滿意,在位的幾十年里就有幾次遷都的念頭,但是直到朱元璋死去,也沒能夠完美解決這個問題。
在群雄PK中,朱元璋就曾經(jīng)選擇金陵作為根據(jù)地。金陵地勢險要,北有長江天塹,龍盤虎踞,被稱為帝王之都。三國的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五代十國的南唐都曾經(jīng)以金陵作為國都。
1356年,朱元璋攻下金陵,改稱應(yīng)天府。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yīng)天稱帝,在詔書中稱應(yīng)天為京師。
那時的朱元璋并沒有正式確立應(yīng)天為國都,因為他覺得應(yīng)天并非他心中大明朝最理想的首都。原因有三點:
第一,縱觀歷史,以應(yīng)天為國都的朝代普遍氣數(shù)較短
第二,應(yīng)天位于江左,城防方面存在隱患;
第三,應(yīng)天偏于東南不方便中央控制全國。
一直猶豫不決的朱元璋,直到1378年,才正式下詔以南京為首都,并且把城防進行了加固。
雖然南京是舊朝古都,已經(jīng)有了頗具規(guī)模的宮殿,但朱元璋為了避諱以前的短命王朝,就派劉伯溫去為新皇宮選址。
著名御用風(fēng)水師劉伯溫接到了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wù),不敢怠慢,經(jīng)過仔細勘測,他認為燕雀湖所在地位于鐘山龍頭之前,是塊風(fēng)水寶地,有帝王之氣、在這里修建皇宮,必定能保大明國祚永興。
劉伯溫口中的這塊風(fēng)水寶地實際上就修建宮殿而言并不是極佳之地。因為燕雀湖地勢低洼,需要填平,填湖工程非常浩大,需要大量土石。
傳說是遷了三座山的土石才填平的。為防止地基下沉,工匠們在殿基下打了無數(shù)密集的木樁,再壓上巨型條石,最后才在上面修建了宮殿。
雖然也采取了種種防護工程措施,但到了朱元璋晚年,建在燕雀湖上的大明宮殿還是出現(xiàn)了下沉的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南高北低的地勢。
按照風(fēng)水學(xué)的說法,這是一種不祥之兆。本來朱元璋就對建都南京感到美中不足,這又添了一塊心病。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考察西安和洛陽,看看是否適合作為新國都取代南京。
朱標經(jīng)過詳細考察和比較,回去后向朱元璋獻上陜西地圖,并建議選擇西安作為國都,理由是西安曾經(jīng)是唐朝都城,王霸之氣十足。
朱元璋一聽覺得十分有理,就動了遷都西安的念頭,可是沒想到天有不測風(fēng)云,太子朱標第二年就不幸掛了。
年近七十的朱元璋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悲痛不已,再也無心考慮遷都的事情。
他親自撰寫了一篇文章說。我治理天下幾十年萬事就緒,唯獨遷都這件事一直摘不定?,F(xiàn)在我老了,已經(jīng)力不從心,也不想因遷都勞民傷財,至于是否會因此影響到大明的國運,就只好聽天由命了。
國都一事成了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遺憾,至死都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一直忙于和朱棣打內(nèi)戰(zhàn),遷都之事更加無從談起。
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之后以后,遷都問題又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他首先宣布把南京作為京師,北平作為北京。明朝這時候就有了兩個都城,一個是京師,一個是北京。
朱棣對北京的官殿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建,時間從永樂十五年一直持續(xù)到永樂十八年。最后建成的宮殿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北京故宮,它們基本上保留了永樂年間的原貌。
永樂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布遷都北京。
就在朱棣坐在紫禁城的龍椅上躊躇滿志地俯視著這個嶄新都城的時候,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發(fā)生了,這件事讓朱棣遷都的舉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爭議。
就在朱棣宣布遷都北京不久,北京的皇宮里突然發(fā)生了一場大的火災(zāi)。燒了幾天,三大殿全部燒毀。當時有外國友人親眼目睹了這場大火,全都嚇得目瞪口呆。
這些宮殿能建成很不容易,材料都是從全國各地運過來的。有云南、四川、湖廣的木材,北京西山的石頭,費了很大功夫,就這么一把火就給燒沒了。
朱棣把群臣召來,問他們這場大火是怎么回事。有的大臣就放開膽子說:這就是因為陛下您非要遷都啊,咱們的太祖爺本來是把國都建在南京的。原來他老人家確實有遷都的想法,可也只是想遷到咸陽或者是西安,陛下卻要把都城遷到北京,這是違逆了祖宗啊,因此上天降罪,燒毀了宮殿。
朱棣一聽這話氣炸了,當初我明明跟你們商量了很久才決定遷都,現(xiàn)在出事了你們反倒把責(zé)任都推我身上來了,像話嗎?何況你們是書生之見,怎么會明白我的英雄之略呢!就讓大臣們在午門外反省。
有人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是英雄之略,那所謂的英雄之略究竟是指什么呢?
有人分析,朱棣原來不是燕王嗎,北京是他的根據(jù)地,是他的老家呀,所以他要把自己奮斗過的地方作為首都,這和他老爹朱元璋當年把風(fēng)陽定為中都是一個道理。
有人說這是一個理由,但是不夠充分。明朝當時面臨蒙古騎兵的威脅,北京離蒙古比較近,建都北京方便防范蒙古,這叫天子守國門,皇帝在這里坐鎮(zhèn),蒙古人也不敢輕易來犯,所以遷都北京主要是為了抵御蒙古。
我們知道北京是元朝的首都大都所在地。元朝是一個以大都為中心,橫跨歐亞的大帝國,其版圖在中國歷史上是最大的。
朱棣就藩北京的時候,是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他看到的是當年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統(tǒng)治和經(jīng)營過的故都,他們當年帶領(lǐng)著蒙古鐵騎橫掃天下的種種英雄事事跡深深地激勵著青年朱棣。
朱棣內(nèi)心深處一直有一個夢想,他要像忽必烈一樣,做英雄,做千古一帝,他要建立一個最龐大的帝國,把所有的民族都統(tǒng)一融合起來,這才是他的英雄之略也是他遷都北京的真正目的所在。
朱棣也算得上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遷都北京之后,他堅持按照他的夢想去做、經(jīng)營蒙古、東北、西域,加對西藏的管理,開設(shè)貴州府,一直把明朝的疆土延伸到千里之外,繼承了元朝當年的版圖,實現(xiàn)了他的“英雄之略”。
發(fā)表評論